学人提到对“前生后世”之佛法言教仍未生起决定之信解。这确实是一件大事,不能马虎!现就我个人对“三世因果”的认识过程,做一简单介绍,还望诸山大德指正!

站在我们现今存在着的人生立场来看,我们首先所感受到的是“我确确实实是存在于现今的世界上”,在具体的时空当中,有个体的自我存在,也有集体的社会大众存在,我们首先是肯定这种存在的真实性,包括个体的生命和所依存的世界在内。而对于个体生命的短暂无常,也是每个人都感受得真真切切的。能够感知的生命,不用说是存在的;问题是感知不到的现实短暂生命之外的部分,是否也存在?答案只有两个:一是有、二是无。就这个问题,在人类文明史上已经不知发生过多少理论上的争执。迄今为止,仍然是各执己见,互不退让。唯物论说“无”,宗教一般都是站在“有”的一边。佛法是怎么看的呢?先来谈谈我自己的认识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受家庭传统信仰的熏陶,从小就相信有鬼神和来生之说,就跟相信自己将来会长大成人一样的相信,但一般就只是相信人死了就去做鬼,那也是跟人一样复杂(或更为阴险)的一个世界,同时也相信神仙佛菩萨等等的存在,但是不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佛菩萨等圣人,这是从来就没有怀疑过的看法。那是自觉的、感性的信仰。没有任何理由。

第二阶段:上学后,知道了无神论的说法与自己原来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最初自主地决定相信佛教的“三世因果”论,是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的,我把它叫做“狡猾的信仰”或者“算计的信仰”。那时候我对佛法还很陌生,可以说什么理论都不懂,但我决定我应该相信“三世因果”之说。我的理由是:今生(正在经历的生命状态)的苦和乐我都亲切地感受到了,所以今生肯定是有的,来生(还未曾经历的生命状态)我一点都没有感觉,但是死亡肯定会到来。如果真的没有来生,那么今生的一切(无论是苦乐,还是善恶)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苦恼再快乐不就是几十年光阴嘛!这样,做好事做坏事,对个体的自我生命来说,都显得毫无价值可言,反正最后大家都是一个样“没有”了。如果真的有来生,那么依据佛法所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象昨天和今天努力读书,明天就能得到好成绩一样现实。这就应该努力争取一个好的“善报”了,而这种善报就是要靠现在的我努力之后才能达到的。

所以,我就打了这样的如意算盘:现在我是没有任何证据确定有来生,还是没有来生,我就权且相信“有来生”,多做好事,假如真的没有来生,反正什么都没有了,我这一生过得怎么样到那时全都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也就没有什么后悔遗憾之类的东西了,什么都没有了嘛?!万一真的有来生,那就被我这一生的努力作好事给“撞上”了!是碰凑巧给碰上的。如果我相信没有来生,那我对今生的努力就会自动的减少许多,甚至就不努力了,到时真的没有来生的话,倒也罢了,万一有来生,我就连“撞上”的机会也没有了,那就自食其苦果了,所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安排的”。因此,我的一切行为就按照“有来生”的标准来做,能不能“撞上”则一概听凭真理来决定好了。撞上了最好,撞不上就一了百了,不留下任何痕迹,也不错。所以,我信得很坦然、很努力,还很得意。这是我最初自主决定相信有来生的“因果观念”。

第三阶段:在我读了几年佛学院之后,同时也看到一些西方国家的科研报道,一些小孩刚刚会说话,就说自己是某某地方的人(有的距离百千公里以外,有的就在同一个城市当中),叫什么名字,家里有什么人,还有多少钱存放在什么地方等等,结果全部都兑现了。特别是有些遇到横祸而突然死亡,心脏停止跳动,然后经过抢救又复苏过来的那些“死亡经验报告”,所描述的死亡情形与佛经所说基本吻合,连中阴身以及中阴身的感受也都一样。

另外,我偶尔有过一些奇异的经历,也与佛经所说的某些神秘现象完全一样,所以相信佛所说的都是真话。只是自己没有完全静下心来,所以对于各种事物都只是看到表面形式而已。因此,站在现实的“我”的角度来看,如果现实这一切可以算作是“真的存在”,那么,三世轮回也应该如昨天、今天、明天一样的存在。如同一条生命之河,有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条河弯弯曲曲,我们所见到的只是眼前拐弯的一段河面风光而已,我们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也不知道它去向何处,但它必有来自和去向,在河流的任何地方投下任何东西,这些东西就一定会伴随着河流往下游移动,常人所见到的只是河流的表面,因为常人的生命之河是受了严重的污染,如果清理了生命之河中的种种烦恼污染,便会明白生命中哪些是现在投下去的东西,哪些是过去就投下去的。所以说:“菩萨怕因,凡夫怕果”。因此,我相信三世因果,就是相信生命本身的一种规律,我相信生命中肯定具备这种规律。因为生命的内涵要远远丰富于生命的表面形式,表面短暂的,内在却又是永恒的,表面错乱的,内在却是规矩宁静的。这些都能够在现实的生命中深深地感受到的。所谓“花开还谢,水流不断”。这是我对三世因果的“决定信仰”。

第四阶段:三世因果和轮回学说,只是生命的一个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相似相续”,相似所以不常,相续所以不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正是佛法的中道正见。佛法既不偏于常(有)见,亦不偏于断(无)见,至于灵魂不灭说,即属常见之一例,虚无主义则为断见之一例,释尊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总名边见,是属于五恶见之一。《智论》说:“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

所以,在第四个阶段,我又考虑到:佛陀为什么要建立“三世因果”之学说?其究竟的性质又是如何的呢?

我们知道佛法的根本理论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就是佛教的现象论,这个理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最准确的理论,即所谓的“物质在时空中运动”,物质时空都是“缘”(即条件),运动就是“起”。而性空说则是佛教的本体论,一切事物都没有它们自己固定不变的实质性存在,所有的存在都只是在特殊的条件下暂时显现罢了,其根本就是无自性的空。缘起性空这二者相互融摄,是体与用的关系,因为缘起的事物(万法)是没有实质性的存在,所以就是无自性空;也正因为是无自性的空,所以也就不妨碍一切事物的缘和而生起。现象和本质是一体的两面,缘起和性空也是相即不二的。而“三世因果”也就是建立在缘起的角度上说的。如果从本质上说,则如《梵网经》说:佛性种子非心非色,非因果法。《菩萨善戒经》说:法性真实义中,无因果。达磨祖师《血脉论》也说: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这些都是单就本体论上来说的。按《大般若经》的说法,一切事物的现象,一切法的各种情况都是“非常微妙,不可思议”的。真是常人难以理解。

因此,《法华经》就把有关因果的规律解说得更周到,就是不仅仅提到“因果”二字,而是用“因缘果报”四字来表达,我觉得这样表述就更为透彻。缘就是条件,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所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存在。如果再现实一点,我们重要的是今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在所拥有的生命。用“因缘果报”的思维模式来理解现实的人生,我想这一点应该完全可以想得清楚的。而佛陀说三世也好,说六道也罢,无非是想让我们在现实的今生得到更为有力的生活态度。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当你对今生的生活态度已经完全步上正规之后,来生有无的知道与不知道也就并不重要了。因为信仰就是意味着“并不完全知道”,对于还没有了解真相的事物来说,才表示信与不信,就如同有人告诉你:他口袋里有两块糖果。如果你相信了,也就是相信说话者的人格魅力和他别的一些思想理论。但你并不完全知道是否真的有糖果。这就是信仰的前提。而对于完全了解真相的人来说,就不存在信与不信了。如同有人对你说:“吃饭之后肚子会饱,你信还是不信?”你就会觉得可笑,因为这是你已经完全明白的事。

所以,学人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建立对“三世因果”的认识或者信仰,一是确定因果的规律,从今生现实的生活当中观察这种规律,进而推广到时间的长河当中(三世),心里就完全明白了“一念与三世”并没有多大区别。二是对佛法的总体精神进行把握,从佛经当中了解生命的现实意义,从而对佛陀生起决定的信心。只要对佛法和对现实的生命有了确切的认知之后,就一定会明白这一切的。对佛陀具备坚定的信心,也就是理性的信仰,是要在修行之后,十信位的初信“信心住”才能具足,而在这之前的信仰都是感性的信仰,这种信仰也非常重要,如《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智度论》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渡”。“信为能入”是感性的,“智为能渡”是理性的。就是以相信佛陀的人格来相信他所说的教法,然后通过修行而达到自己理解。

如果还要问:真的有前生后世这回事吗?

从现象上说是:决定有;从本质上说是:毕竟空。《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不依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又说:“世俗谛上唯假名,圣义谛中毕竟空”。而佛法的根本不共世间法之处,正是在于佛法的圣义谛。更进一步说:圣义谛、世俗谛,无二无别,圆融相即,才能够把握佛法的真正意趣。在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当中,所知道的生命状态就是生命的真相,就不会再问:有没有来生了。因为那是“毕竟空而宛然有”的。修行当从心性上下功夫,如太虚大师说的“应悟无有一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把自己的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这便是佛法的功用和目的所在,也是我们切实需要解决的首要人生大事。同时,应发广大无边的慈悲心,看到众生在生命历程当中的种种困惑不安烦恼,而众生原本是不应该如此痛苦的,而应自由自在地生活,因此要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们,使每一个众生都恢复到原本就自在无碍的生命状态当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