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于所缘境,观想明晰,而献坛供,请求加被,愿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正清净心,摧伏一切内外障难,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求焉。

∵【解文意】

这是加行法中的第六项,通常又叫做三事求加。那么三事指什么?求加又是在求谁的加持?从原文介绍顺序,我们先看求谁的加持。这里提到对于所缘境应当观想明晰,这个所缘境,就是求加持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第四加行中的资粮田:深广二派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作为初学来说,观想这样广博的所缘境,大都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也可以主次分明、循序渐进。通过前面对依止善知识法的介绍可以知道,善知识在我们修学整个道次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地方,我们求加持的主要对象即为传承师长,以及当前所依止的善知识。对这样的所缘境,我们应当能够非常清晰地观想,然后对此常作供养,并殷重祈求。

那么祈求什么呢?有三件事情:一、愿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这里的不敬善知识,实际上所指的就是对于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的种种过失,而后面的“等”字就包括了从依止善知识法之后,乃至止观双运所要破除的二种我相,这中间修习道次法类时所出现的一切过失,在这里都殷重的祈求师长加被得以消除;二、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正清净心:这里的恭敬善知识,也就是修习依止善知识法应当生起的功德,“等”字同样包括了从依止法到止观双运所应证得的二种无我中间所应证得的一切功德,在这里也都需要祈求师长加被而得以具足。三、催伏内外一切障难:前面两个主要是就修习整个道次过程中,过失的消除乃至功德的具足来说的,而这里则偏重于介绍修法过程中内外一切障难来说。那么什么是内障难?什么是外障难呢?据昂旺朗吉***所讲,这里的内障主要包括病灾和魔难等,外障主要包括被恶友诱惑或兵灾王难等。其中有的障难是别业所致,如病灾等,有的则是共业所致如兵灾等。这些障难的摧伏,在祈求的时候都需要殷重作意。

∵∵【列正文】

∵∵已二、正行应如何分二:庚初总修持法,庚二此中修法。今初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更,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

∵∵【解文意】

前面讲完了六加行,下面进入正行修法的介绍。这个正行,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认识修法的总相;二是认识此处如何修依师法。首先来看修法总相。“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这里的修道,当即是指修或修法。那么什么是修法呢?即为能够让心安住在善所缘境上。在《俱舍论》中有如下描述:“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这个修,就是等引善。等引就是定的意思,等引善就是定中善,也就是让心安住在善所缘境上,这个就是修。之所以把等引善称为修,是因为这样能让善法深度地熏染心相续,变改心相续,以引发相应的功德。在《广论》中如下来定义修:“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令心安住在善所缘境上,这一点是相同的,其实除了这个,还有另外一部分内涵:“将护修习所缘行相。”这里的“将护”,按照智敏***的介绍,就是调护——调养护理的意思,调养护理并加以修习所缘行相。综合这个定义就可以知道,修实际上包括相辅相成的两类:一是止修,一是观修。令心安住善所缘境,是止修;将护修习善所缘境,是观修。

“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认识修法的行相之后,下面接着谈如何修法。首先介绍修法中很常见的一种过失:随意修习。这个随意修习是什么状态呢?平时我们常说:心猿意马。我们的意,通常像野马一样,任性胡乱奔跑。平时没有修法的时候,就经常随邪境转,然后不断引发我们内在的贪嗔癡诸多烦恼。那是不是我们一开始修法,就马上会变得很专注呢?不会,我们的心意还是散乱的。只不过因为平时有听闻佛法的基础,所以这个时候的所缘境,那些邪境相对就要少很多,而善所缘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我们已经学过的依师法,以及将要学的暇满、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等等。因为善所缘境也有很多的选择,而内心散乱的习气会让自己难以安住在某一固定所缘境上,这个时候在修法时,如果再随意,依着自己所想的内容、数量以及次第而修,并慢慢养成这样一种任意的习惯,即使辛辛苦苦修持一生,不但不会增长什么功德,反而会养成这样一种任意而修不好的等流,这对以后的修法也同样会有负面的影响。

“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认识到如上修法容易出现的错误行相,那么在修法刚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好的修法等流。无论修持什么法类,对于修法内容、数量、次第都要提前认识清楚,这个就是最重要的修法前行工作,再经过加行六法的準备工作之后,在正修时就要一门心思,专注于此法的修持,避免内心散乱所缘。“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更,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对于预先确定的修法,对于其数量,不得轻易增加或者减少;对于其内容,不得随时变更,从而让心念专注于预定的善所缘境上,这个就是正念;当心念散乱,变更修法的所缘境,或者随意增加修法的数量,或者修持的次第紊乱时,都能及时了知这种内心的状态,并及时加以调整,这个就是正知。因此一旦修法开始,通过正知来维系正念的长久坚持,这个就是修法。

∵∵【列正文】

∵∵庚二、此中修法者。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起之间,而修习之。

∵∵【解文意】

上面说了总的修法行相,这里就特别来说明依止善知识法当如何修。“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首先修习如法依止善知识的好处,以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的过患。通过思维好处,来策发自己如法依止善知识的好乐心;通过思维过患,来警惕自己尽量避免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种种错误的做法。对于修持一个法类时,思维其功德或过患通常会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听者规律或说者规律里面所遇到的状况一样。当这样思维胜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明确修持某一法类所应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有眼前的目标,也有究竟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眼前的胜利,以及究竟的胜利。对于胜利的反面即是过患,两者一比较,认识会更加鲜明,推动力也就会更加强。对于依止法相关的胜利或过患的内容,前面已经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大体上来说,可以从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三个方面来思维。

“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思维了胜利和过患之后,这里要进入正修依止法,包括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法,实际上这里主要的就是介绍了意乐依止法,一个是观功生信,一个是念恩生敬。先看观功生信。学者对善知识的信心之所以生不起来,一方面是因为观过习气太重,对此当多加防护;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培养起观功的等流,对此当多加培养,具体做法就是:尽自己所了知善知识各方面的功德,而反复深入思维,一直到生起净信为止。这里提到了观功应该达到的量:净信。什么是净信呢?顾名思义,清净的信心。这个信心是没有染污的、清净的。平时我们常说正信的佛弟子,这个正信是基于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知而产生的信心,这个虽然也能称得上信心,但这种信心还不能称为净信。当我们谈到净信时,就不再停留在知见上了,而是心相续都已经变得清净。但这里还是要明确一点,因为时节因缘的缘故,学者未必能依止得上功德圆满的善知识,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善知识修信心,也是指对善知识所具足的超胜功德面修信心。也就是说,我们认定要向善知识学习什么功德,然后不断对善知识在这一方面修信心。当这样修的时候,实际上无形中,内心心相续已经在慢慢和这种功德相应了。当全然相应时,实际上也已经变成了自己心相续的功德,这个时候对善知识的信心便是净信。

“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起之间,而修习之。”前面是观功生信,这里是念恩生敬。对于善知识对自己恩德的思维与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善知识对自己已作的种种恩德,一个是善知识对自己未作的种种恩德。前者是就回顾过去而言,后者是就展望未来而言。在佛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里,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无限的相续。在这个无限的相续里面,有两类人对我们的恩德最大,一类人帮我们延续了我们的色身,这个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一类人帮我们延续了我们的法身,这个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师长。就生命品质的提升而言,师长的恩德尤其重大,所以古人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哪怕曾经做过我一天的老师,那么自己都应该终生如同父亲一样去尊敬他。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句话说的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实际上这个也反应了古人对老师尊重的一种心情。我们从老师那里闻到了道,受了益,这个生生世世都会伴随我们,生生世世都会利益我们,想一想,这个恩德就是不得了的大。对于这些恩德不断地去忆念,内心就能慢慢生起恭敬之心。在《广论》中相应的描述是“乃至未发诚敬而修”,就不但是“恭敬”而是“诚敬”了,这个诚敬与净信都是相对应的。这个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没有任何造作的,因此才称为诚。

∵∵【列正文】

∵∵已三、于完结时应如何者。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

∵∵【解文意】

上面正行部分已经介绍完毕,下面开始结行部分的内容。结行要做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回向。拿什么回向呢?这个就是整个加行、正行所累积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乃至修法所产生功德与善根;如何回向呢?由《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又名《七十祈愿经》)的方式。回向至何处?两个方面:一个是现在所应希愿处;一个是究竟所应希愿处。这个现在所应希愿处,并不是说现在要享受的种种安乐,重点不在人天福报的享乐上,乃至不在二乘功德的增长上,而在于和究竟希愿处所遥相呼应的增上生的营造上,因为我们究竟的希愿处就是自他共成佛道,所以眼前的希愿处,也是希望能具足相随顺的因缘。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缘。内因回向时,就要多回向具足闻思修法的资粮,乃至具足戒定慧的资粮;外缘回向时,就要多回向具足圆满善知识的引导,以及良好的增上环境。

∵∵【列正文】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碍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解文意】

上面介绍了修法之加行、正行、结行等整个过程,这里对修法者——尤其是初修法者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些补充说明。就一般状况来说,一日需修法四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初夜一次、后夜一次,中夜则属于眠息时间。尽管如此,但对于初修者,如果修法的时间过长,就会被昏沉和掉举所困扰。昏沉即是对于所缘境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掉举则是在修法的时候,因为想到让人高兴的事情,而令心躁动,不能寂静。如果这样修法形成习惯,将来再去纠正,就会变得非常的困难。所以,刚开始修法时,修法内容可以少一点,这样修的时间可以短一点,修的次数可以多一点。这样一来,在内心出现昏沉或掉举前,就能够完成;或者修法刚刚进入状态,体会到一些修法的甜头,这个时候就可以停下来,以此来策发持续修法的好乐心。不然的话,修法留下的都是昏沉、掉举或者痛苦的经历,下一次再看到修法的座位,内心都会起反感或者排斥情绪,那就不好了。随着修法渐入佳境,就可以慢慢延长修法的时间。总的来说,无论修什么法类,在修法内容的安排上,不要过于急,也不要过于缓。过急就容易出现疲劳;过患就容易出现昏沉。在固定的时间内,安排合适的内容,不急不缓,就比较容易有效果。

——2011年8月29日网络课堂备课笔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网络讲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