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丁二、思惟大义。

∵∵若不起一为究竟利乐故修清净法之心者,仅于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则傍生亦有之,虽居善趣,傍生何异。然修大乘道者,必须得一如上所说暇满之身,如《与弟子书》云:“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复次,虽有一类昔于人中修道习气浓厚之欲天,亦能见四谛理,然上界身,则定无初得圣道者。欲天多数亦如前说为无暇处,故能修入圣道之身,以人为最胜也。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较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中尤以南赡部洲人为可赞焉。

【解文意】

前面认识了暇满的行相之后,这里更进一步描述暇满人身有什么价值。“若不起一为究竟利乐故修清净法之心者,仅于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则傍生亦有之,虽居善趣,傍生何异。”具有了暇满人生,如果不是为了究竟利乐而修习清净正法,而仅仅为了眼前的快乐奔波,那就与傍生没有什么区别了。这里的究竟利乐即是成佛,这是果,那么因是什么呢?就是修习清净正法。这里的正法之所以称为清净,那是因为和无我慧相应的。没有修习清净正法时,有情生命所走的都是流转道,而流转道的根本因,即是我执。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起心动念,无不是在增强我执,这个就是流转道,一切痛苦的根源。而现在有因缘听闻清净正法,开始了知诸法无我的道理,然后在生活中不断观察诸法无我的行相,并进而修习无我的智慧,从而将生命痛苦的根源连根拔出,这是真正有智慧人当走的道路。傍生的生活状态却不是如此。傍生大都对眼前的苦乐很敏感,追求眼前的快乐,逃避眼前的痛苦。人若眼光也如此短浅,那就与傍生无异了。所以古人说:“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这里的仁者就是志求菩提的人,也就是志求究竟利乐的人。反过来,不仁者也就是没有树立这样人生目标的人。没有树立这样高远的人生目标,就会被眼前的苦乐所驱使和蒙蔽。具体来说,长处乐则易骄奢横溢;长处约则易铤而走险。因骄奢横溢而复入苦境;因铤而走险而苦上加苦。“然修大乘道者,必须得一如上所说暇满之身。”若为了得到究竟利乐,也就是为了究竟成佛,那就要修大乘菩萨道。菩萨是佛之因地;佛是菩萨之果德。但要修习大乘菩萨道,则必需具足暇满人身。不然的话,修习菩萨道也是一句空话。“如《与弟子书》云:‘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与弟子书》中说到,若是希望能够成佛以广度众生,只有人方能发如是大心,其它诸如提婆(即天)、那伽(即龙)、阿修罗(即非天)、迦楼罗(即金翅鸟)、摩睺罗伽(即大腹行或大蟒神)、夜叉(即能啖鬼)、乾闼婆(即香阴)、紧那罗(即人非人),也就是所说的天龙八部,再加上其它各路神仙,与暇满人身所具有的此种功能均难以比拟。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天地万物有情无情之中,人之性是最为可贵的,其原因也在于此。

“复次,虽有一类昔于人中修道习气浓厚之欲天,亦能见四谛理,然上界身,则定无初得圣道者。”这里举出一种特殊的情况,说有一类人,因为宿生在人道时修道习气很强的缘故,这个时候,虽然生为欲界天,也能不为欲界诸多欲乐之事所散乱,也能够证得圣道。但上二界之色界、无色界天,就决定不会出现初证圣道的状况出现。“欲天多数亦如前说为无暇处,故能修入圣道之身,以人为最胜也。”因为欲界天福乐过胜,天人过于耽着五欲的享乐,而生不起修道之心。所以,能够发心趣入大乘菩萨道,乃至见道这个过程,以得暇满人身最为殊胜。“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较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中尤以南赡部洲人为可赞焉。”即便如此,还需要进一步定位人身之出生处。按照佛教的世界观,娑婆世界乃是释迦摩尼佛所化之剎土,也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含有十亿个小世界。而一小世界的核心即为须弥山,须弥山之四周即为四大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形状半月形,人之面也似半月形,人的身形非常殊胜,故称为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形状周圆,人之面也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进行交易,成为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形状上大下小,人之面也如此,此洲有瞻部树,故名南瞻部洲。北俱卢洲,其状方正,人面亦然,人寿千岁,衣食自然。俱卢意谓胜处,以其地胜于上述三洲而得名,此就福报而言。事实上,因此地没有佛法的缘故,而不及其余三洲。大师在这里说,北俱卢洲人不堪受持戒律,较其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之中尤以南瞻部洲最为殊胜。这里之所以不堪受持戒律,即因福报过大,享受福乐的缘故,而难生出离之心。而受持戒律,一般说来,当以出离心为因。

通过大师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纯苦如地狱、饿鬼道的环境里,难以修道。畜生虽然也有苦有乐,但因愚癡的缘故,而没办法生起修道之心。在纯乐如欲界天、北俱卢洲的环境里,也难以修道。唯有在苦乐参半的人道,则比较容易修道。面对人生及世间的苦,能够策发出离心及悲心。策发出离心而趋向解脱道;策发悲心而趋向于菩萨道。而真正在走解脱道和菩萨道的时候,又需要必要的资具与条件以为修道之顺缘。世间福报太大之人,对人生和世间苦没有体认,则无动力趋道。世间福报太薄之人,又被人生和世间苦逼迫太甚,亦无暇修道。这就是苦乐参半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来说,苦时即逆境;乐时即顺境。我们要修行、要学佛,就是在这些顺境和逆境中下功夫。所以大家看我们平常说的世间八风:利、衰;称、讥;誉、毁;苦、乐,实际上都是一些苦乐的境界。我们要希望体悟佛法的内涵,并不能离开这些苦乐的境界,而恰恰是在这些苦乐的境界上慢慢感悟佛法。所以叫做:苦乐人生、认识人生、感悟人生。

【列正文】

∵∵以是当念我得如此贤妙之身,何故令其无果,若竟令无果者,乃自欺自弃,更有何事可耻而重于此耶。昔于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今偶一次得脱,若将此身无益弃舍,仍还彼三涂中者,岂其以咒迷乱令我成无心者哉。当如是数数修习之。《入行论》云:“得如是閑暇,而我不修善,岂更有余者,较此尤愚迷。”又云:“难得有益身,由何而获得,如我具知已,后仍堕地狱。如为咒所迷,于此我无心,我何其愚鲁,何物住我心。”

【解文意】

由上面的内容可知,若要修行大乘佛道,最殊胜的凭借即为暇满人身。“以是当念我得如此贤妙之身,何故令其无果,若竟令无果者,乃自欺自弃,更有何事可耻而重于此耶。”现在应该感到非常庆幸,我们竟然拥有了这样暇满的人身。既然得到了,那就应该发挥它的大用处,不然的话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么珍贵的机会?若真是得到了,而又让它白白浪费,那就无异于自欺、自弃,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让人感到羞耻的了。“昔于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今偶一次得脱,若将此身无益弃舍,仍还彼三涂中者,岂其以咒迷乱令我成无心者哉。”想想自己过去一期一期的生命,都在三恶道之中流传,现在好不容易跳出了三恶趣而来到了人间,又获得这么珍贵的学习佛法的机会,却没有下功夫去学习。结果在这一生的命根结束之后,因为没有累积善业的缘故,又回到了三恶道中。若真是这样,我们的心难道是被咒迷乱而失去了清醒的判断了吗?“当如是数数修习之。”我们应该经常这样跳出来,来看待自己的人生,慢慢去抉择生命的方向,抉择当如何去努力。大家知道,佛教为我们树立了无限生命的观念,这是佛教最基本的生命观。有了这样的生命观,再认识人生、规划人生的时候,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无限生命。这个无限生命,最起码的就是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有了三世的眼光,那就有了三世背景下的因果观念。我们在领受一种果报的时候,当前的缘自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忘记过去曾经造下的因;在造作一种善因的时候,当前的努力很重要,但也不要急于眼前就能看到结果。有了三世因果的观念,就不会被眼前的苦乐假象所蒙蔽。面对领受的境界,认识过去的因;面对领受的境界,造作未来的因。当这样不断串习的时候,人就能慢慢拓宽自己看待问题的眼光,乃至于人生会有越来越长远的追求,最终而树立究竟的目标,作为一生一生努力的宗旨。“《入行论》云:’得如是閑暇,而我不修善,岂更有余者,较此尤愚迷。’又云:‘难得有益身,由何而获得,如我具知已,后仍堕地狱。如为咒所迷,于此我无心,我何其愚鲁,何物住我心。’”最后大师又引用寂天菩萨所著《入行论》来说明珍惜暇满人生的必要性。

【列正文】

∵∵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乃易修习之。若既得此具有大义之身,而不昼夜于彼现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则如既至宝州空手而返,岂不哀哉。

【解文意】

“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乃易修习之。”前面重点讲了暇满人身所具有的究竟方面的大义利,这里更进一步讲对现前方面亦有大义利。实际上修学佛法所能得到义利也不过两个方面:一是毕竟决定胜,二是现前增上生。毕竟决定胜,是就最终目标的实现而说的;现前增上生,就是目标实现的过程而说的。龙树菩萨曾说过:“初修增上生,后起决定胜,以得增上故,次决定胜成。”就究竟成佛这一终极目标而言,一生一生不断增上则是其必经的过程和途径。就增上生来说,重点有三个方面的增上:一是人身圆满,二是受用圆满;三是眷属圆满。人身圆满的因是持戒;受用圆满的因是布施;眷属圆满的因是忍辱。除此之外还有,凡所做业悉能成办,这个的因就是精进。然后在加上静虑和般若,那就能保证让所有努力的方向不偏离究竟决定胜。这些过程中所有六度的修习,都需要暇满人生这个条件。“若既得此具有大义之身,而不昼夜于彼现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则如既至宝州空手而返,岂不哀哉。”这句话是对暇满人生之义大做一个总结。既然了解了暇满人生能满足我们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的利益,而又不能在因地上善加努力,那就相当于我们到了宝山,本来可以满载而归,结果却是空手而返,岂不是让人觉得太过悲哀了。

——2011年9月19日网络课堂备课笔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网络讲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