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7日∵佛学研究网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晚,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以下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癡爱妄想,势头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然,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民地,才不辜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是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弹簧门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时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利得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崖前叉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是,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记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直看话头;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夫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哪里有许多閑话呢?(信息来源:《龙泉佛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