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字时父,出身于南朝梁皇室。∵的高祖就是梁武帝萧衍,∵的父亲是后梁明帝萧岿(五六二至五八五年在位)。据《旧唐书》卷六十三本传记载,∵幼年以孝行闻名,「聚学属文,端正鲠亮」,九岁时就被封为新安郡王。

梁皇室从武帝开始,就以奉佛传家,家族中无论尊卑贵贱,都能诵读佛经。受家教影响,∵从小就专心释氏,常修梵行,「每见沙门大德,尝与之论难及苦空,思之所涉,必诣微旨。」(册府元龟)卷八二一)∵尝读梁时学者刘峻(孝标)作的《辨命论》,刘峻在《论》中认为「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冥兆,终于不变。」宣扬命定论。∵认为此说是迷惑性命之理,有伤先王之教,遂作《非辨命论》以更正。其说大旨以为「人稟天地以生,孰云非命?然吉兇祸福,亦因人而有,若一之于命,其蔽已甚。」意思是说,人都稟承天地而生,都必然受到天地的支配,自有运命。然而人生的吉兇祸福等种种遭遇,也因各人的作为、努力不同,因人而异,不应一概推任于外在的命运;否则,就太迷惑了。∵的《非辨命论》写出后,时人见而称说∶「自孝标后数十年间,言性命之理者,莫能诋诘。今萧君此论。足疗刘子膏肓。」(见《旧唐书》本传)盛赞其说高明盖世。实际上,否定命定论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佛教从缘起论出发,否定有任何造物主宰,主张人们自作自受,起惑而作业而受苦,并无外在的命运。萧∵深明佛理,想必一定是受到佛说的启发的。

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后,特遣书招纳萧∵入朝,任民部尚书(掌管全国的人口、土地、税收和财政的长官。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因避名改「民部」为「户部」)。∵为政以身行道,孜孜自勉。高祖尝称道∶「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忧?」与其谈话时则直呼其「萧郎」。深得高祖的信赖和亲近。

时有太史令傅奕屡次上奏力陈佛教的祸害,要求废除佛教,高祖组织群臣对此展开讨论。萧∵激烈反对,和傅奕直接交锋,说∶「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傅奕辩驳说∶「萧∵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之谓矣!」萧∵则合掌咒奕道∶「地狱所设,正为此人。」(《旧唐书》卷七十七《傅奕传》二人一时面争不下。不久高祖退位,「废佛」之议终于停止。萧∵在这场辩论中表现了一位居士护持佛教的信心和勇气。

萧∵还撰有《法华经疏》,采集十多家注解,间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又经常邀集京城的名僧讨论佛教经义。唐太宗还曾赐给他绣佛像一躯,佛像旁绣有萧∵的形状,以为供养之容;又赐给他佛经和充当讲诵之服的袈裟。萧∵晚年曾向太宗面请出家,太宗因其素爱桑门,许之。但∵旋即又奏曰∶「臣顷思量,不能出家。」太宗以其前后不一,「有乖栋梁之大体」,遂给予严厉的处分,请出朝廷。(见《旧唐书》本传)萧∵去朝后,一直在家奉佛,终未出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