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的长子,幼被立为皇太子。梁武帝是南朝帝王中著名的崇佛者,太子的母亲丁贵妃也是一个虔诚的信佛者,且能通明经义。太子自幼便濡染佛法,一生虔心奉持。据说太子读书时能一目数行,聪睿好学,五岁即能遍读《五经》,深得武帝喜爱。及长,武帝便让他亲省政事。

太子为政能明于庶事,凡内外大小百事奏摺,皆能仔细辨析,以裁定其得失可否,不漏纤毫。其性仁孝宽和,凡平断法狱官司,多所宽大或免赦;每闻百姓疾苦,便收敛容色。又经常派遣左右心腹,在城邑道路周行,视其贫困,给予周济;遇路有冻馁死亡者,为其备棺敛葬。政事之馀,或引纳才学之士论古道今,著述文章,或畅游山水之间,一享清閑。太子曾在自己的家园内引水筑山,更立亭馆,常与朝士名素者从游其中。有近臣建议「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语,咏左思的《招隐诗》作答,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说臣自惭而退。(见《梁书》「本传」,《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萧统」条)

太子乐与名僧一起探究佛理,特在宫内设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广泛招引名僧,讲经说法。当时佛学界流行有关「二谛义」的辩论,太子也参与其中,并撰写了《解二谛义》(载《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一)该文对「二谛义」谈得扼要系统,代表了梁一代关于二谛义的基本观点。萧统在文中首先强调对「二谛义」能否理会是困于生死苦海或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关键。他说∶「若速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于累斯遣。」接着他阐述了自己对二谛义的理解,他认为真、俗二谛是就两种不同的理体、境界上立义的,真、俗二谛相互独立、高下有别,「真既不因俗有,俗亦不由真而生。」真谛代表的是出世间、真理界,俗谛代表的是「浮伪」世间。这实际上是把世界看成了两个真、俗相对的双重世界。

萧统还把真谛说成是「中道」,说真谛「离有离无,此为中道」,俗谛「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是假名,以生法为体。」把真谛说成中道,而中道又以不生为体,这实际上是把真谛归结到虚无上去,在思想渊源上倾向于玄学贵无论,这是梁代诸家理解二谛义的普遍倾向。说明了他们所代表的梁代上层统治者在生活作风上尽管表现得洒脱超然,而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空虚和惶恐。(详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三章第四节「三论学与二谛义」)

武帝中大通元年(五二九年),太子因病早逝,年仅三十一岁。∵号昭明,太子生前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他本人的著作,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知归子评价太子说∶「予观昭明太子之论,可谓了了见佛法者,非梁君臣之所及也。」(《居士传.昭明太子传》)汪大绅也称赞说∶「昭明真佛种也,吾不重其佛法,重其仁孝宽明,是为佛种。」(同上)萧统所以仁孝宽明,与他在佛法上的修养和造诣是分不开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