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小字獾郎,别号半山居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我国北宋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安石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僚家庭,从小慧敏强记,好读书。二十二岁时中进士,从判官、知县,直到官拜宰相。神宗熙宁年间,为了挽救杜会的危急,他开始了全面地推行新政,史称「熙宁变法」。但由于各种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终告失败。熙宁九年(一○七六年)罢相,閑居江宁(今南京)十年,直到去世。死后朝廷追封为「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

安石素仰佛法,青少年时代就喜与僧人交游共论。(见《扬州龙兴寺十万讲院记》,载《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五)中年丧子,顿悟无常。晚年罢相閑居江宁时,更是专心读经参禅,或与僧人相来,一如出家之人。在江宁,他一面作《字说》,一面研读佛经。陆佃的《陶山集》(卷一)说他退居江宁后,常骑驴游锺山,每令仆童一人提经,一人抱《字说》随行。据《宗门武库》载,他曾对蒋山元禅师说∶「坐禅实不亏人。馀数年要作《胡笳十八拍》不成,夜坐间已就。」他写下了《楞严经疏解》等多种佛教方面的文章,在与僧人及友人的书信中,也多采求佛理的内容。《宋史》本传记载∶「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附会,其入于佛、老」。苏轼在江宁与他相见后,也称说∶「某到此时见荆公,甚喜。时诵诗说佛也」。(《子瞻与滕达道书》可见,系身心于佛教,是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安石对佛教「色空」的世界观深有体会,他把阐述空观思想的《金刚经》说成是「最上乘者」。(《书金刚经义赠吴∵》他的《南乡子》(之一)词云;「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只为从来认识神。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俨然一个彻悟的世外人的眼光看蕓蕓众生相。其《读维摩经有感》中更说∶「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在这里,他简直把自己比作是看破红尘的维摩诘了。

在儒佛道三教的关系上,他主张「道一」说,认为都是以仁义为本。「盖有见于无思无为,退藏于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老、庄,西域之佛也。既以此为教于天下而传后世,故为其徒者,多宽平而不忮,质静而无求。不忮似仁,无求似义。」(《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载《文集》卷三十五)在这篇文章中,他还表明了自己之所以与佛徒交游的原因,其一是「有似乎吾之仁义者」其二是这些佛徒「所学自脱于世之淫浊,而又皆有聪明辩智之才」、「与之游,忘日月之多也」。

安石晚年还将江宁所居的宅园及所属的田地捐为寺院、寺产,以安僧众,即后来所谓的半山寺。

安石的诗文集现存有《临川集》、《王文公文集》等几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