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字道安,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宋仁宗时历官御史中丞、三司使、尚书左丞等,宋英宗时为礼部尚书,宋神宗时拜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因苏辙之请,敕謚曰文定。

据《宋史》记载,「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卷三一八《张方平传》)。

按苏轼《书楞伽经后》记载,张方平奉佛较早,约在庆历(一○四一年至一○四八年)中出知滁州时。某日他游瑯琊山,入一僧院,偶见《楞伽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后来苏轼出钱三十万,刻印《楞伽经》,施布于江淮之间;并于该经后题记云∶「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慧光浑圆,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苏东波全集·前集》卷四○)读苏轼题记,可以想见当年张方平与他俩人的思想和情绪。少年时满腔热血、壮志豪情,至晚年而「幻灭都尽」、「百念灰冷」,这当然不止是对人生的感叹,更多的蕴含着对社会政治的批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