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至25日,是中国佛教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油画创作中心创作委员、龙泉寺艺术组指导老师曾浩先生在视觉经典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展《神曲》的时间。开幕式的当天,艺术组的几位同学去观摹了画展。

虽然已经很熟悉曾老师的画了,但之前仅是在网上和老师赠送的画册上欣赏。当自己真实地站在油画面前时,那种震撼和似曾熟悉的感觉依然如同初见时扑面而来。∵如同一入山人,迷失路途,辗转深进,不觉入一洞天。抬眼四望,但见云雾缭绕,香气四溢,环佩叮咚,隐约传来美妙音声。屏息蹑足,轻撩云雾,依稀可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菩萨、仙子或弹或吹,或击或打、或坐或卧、或禅或思……

一直认为能画出这种意境的人,前世不是修行人便是天界之人,曾浩老师也曾说他的一位师父曾在禅定中知他前世是一位僧人……或许如斯因缘,他方能画出如此超俗、幻然的境界。

对于他的画,各方的评价非常之高,如中国美协敦煌创作中心主任王无际先生所说:“……其在父亲的影响下,从执笔涂鸦到热爱执着,磨练铸就了他从不服输的决心和勇气。时下,当众多青年画家卷入现代先锋艺术的各种派别和注意的洪流大潮中,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眷恋,曾浩一直有着自我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凭藉着天生特质与聪慧,以及对古典传统绘画的沉醉与癡迷,曾浩执着地选择了不为“热闹”的古典艺术之旅从事创作,走着一条不为寻常的求学求艺道路……”

而曾浩老师的“圣洁系列风景画”,夏军先生如此评价:“……构图以简取胜,正是这种简淡的构图使画面神情空灵,巧妙地传达了画家微妙玄虚的情致,倾泻出清幽淡远的胸臆,融情入景,景映其情……”

参展的嘉宾中,有的握着曾浩老师的手,说:你真的是实力派!一位与我同看一幅画的女士感叹道:太美了……

如此美的画面是如何的呢?“……他们戴着印巴风格的银饰品、红宝石,身着屈原、东君中的霓裳,梳着与现在藏族地区妇女发髻仍旧相似的发式,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静默与灵动,一切就这样安好地凝在了画面上……”

再听听艺术组的同学们是如何评价地罢:

莫呓滢:刚进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神曲”两个大字,我不禁联想到了佛教里的各种神仙,但是并没有什么实在的形象,但当我看到实实在在的一幅幅神秘又细腻的作品时,我便震撼了,没想到他所表达出来的仙人与我幻想的如此吻合,以致我产生了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我感叹的还更是他把内心虚渺的东西如此完美的表现出来。

透过这一幅幅美侖美奂的作品,透过画中主角空灵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佛学的“空”与“禅”的意味。佛法与油画完美地结合也正是我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创作出纯净、富有佛学禅意的油画作品。这样像曾浩老师一样,在油画的传播过程中也能弘扬佛法,在人们的意识界留下“佛”的种子,启发更多的人去学习佛法,使佛法长盛不衰。

盘庆佳:我承认我看过很多的画作,欣赏过中外名画录,也承认自己作过少许画,但与今天所看到的曾浩老师所作神像相比,自然地觉得之前看到的许多画作是那样地苍白、没有生命力。那是一种传承的、发自内心的、脱离尘世的清净生命力!在画面中存在着一种令人沉静深思,又不失让人感到一种庄严的氛围。

曾浩老师所作神像,虽说有着敦煌飞天壁画的影子,但已走出了原有的神貌,使之更上一个境界,有了更多的佛性,得到了佛的特有内在气质,让人肃然起敬。

画作本身价值意义并不在于作画的技巧,而在于内在灵魂与纯净的思想表现。

贵树人: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心中追求真善美的呼声越来越高。喜欢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人性的回归。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不被尘世所染的事,似乎已很难得了,而能出入尘世而不为所染并能以清净状态、心境去做出脱俗清新的事,显得尤为可贵。

今天看了曾浩老师的油画“神曲”系列作品,我才真正发现欧洲传统油画风格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境之美。虽然在以前看过很多画展,但真正能让人心境平和且非常宁静的作品非常少,但我觉得曾浩先生的画,温和、慈祥、美丽、善良、暗香的菩萨塑造表现得很完美。这也鼓舞了我的创作思路:要把佛家的理念融入到画面上。要向曾浩老师学习!他参悟到佛学才能画出如此带有神韵的各种菩萨神像!艺术的动力来自真诚的内心感动,也来自于无悔的热忱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有价值的。

候美娟:今年暑假有幸来到北京龙泉寺学习,或许正所谓和佛是有缘人,这里的生活显得那么不同,整个寺庙乃至山上的景色都充斥着淡然的美好。来到这里的我学会了很多,第一件事便是安静。我的生活也随之变得井然有序,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生活。与欧阳老师及宏仁师兄的相识让我感到了爱——大爱无边!爱让我的心注进了一股暖流,让我不再觉得这里陌生!我是多么仰望高尚的品性!下午在来看画展的路上与他们的交谈让我受益匪浅,在他们中间的空气里充盈的是一种善,是我不常看到的。

艺术组同学与曾老师在画展处合影

当代艺术家曾浩的作品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壁画与油画、西化风格与中国化风格,每一张作品都堪称经典,近距离对视每一幅作品都让人无不惊叹!曼妙、鲜丽的色彩,迷离的幻景,唯美的人物表情,精致的人物刻画……各种技法巧妙的运用,让画面更具魅力。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很多东西,感觉对自己接下来的创作有很好的帮助。在我平时的一些绘画中,有时会处理不好一些地方,比如头发与脸部、皮肤的质感、虚与实的结合,都在这次近距离观赏中受益良多。

曾浩老师为人也很谦和,我们交谈得很开心。这样近距离的交流是一直以来向往的,一直都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像做梦一般,心里的喜悦不知怎么表达,那就用佛语感恩吧。

珍惜每一个相遇的人,因为我们有缘。

多雷《神曲》插图

而曾浩老师又是怎样达到这种绘画境界的呢?“幼年在父亲的影响下,早年习国画,继承了线描造型、以形写神等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以及对中国画神韵的把握。加上后来西画的学习,受到欧洲文艺复兴诸多大师,尤其是法国画家多雷(古斯塔夫•多雷(1832-1883)是一位最受欢迎的、前无古人的插图画家,他创作的雕版插图(超过一万幅)及其插图本的版本总数(超过四千种)均可证明。从1860年到1900年,这四十年中,每隔八天就要出版一种新的多雷插图本,迄今为止,多雷为《圣经》创作的238幅雕版画仍是同类作品中最流行的,其版本已近千种。然而,多雷不仅仅是一位插图画家。他还创作过四百多幅油画。有几百万人参观过他的美术作品馆。他还创作了几百幅水彩风景画及大量雕塑)作品的影响。”

曾浩老师自己说:每一个画家,只是让我创作有了一些元素和一种体验的方式,他们的特点和优势。但自己在作画时,还是要彻底地脱离他们。如果不脱离他们,我认为就不会有自己的特征。

我从小对宗教有一种神圣的向往。小时候去朝拜寺庙,对这种神秘的文化就有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使我对宗教文化这一块去探索、研究、深入了解。喜欢古典文化,内心里就在探索怎样表现一些古典的仙人和飞天。早期时也有这样一种想法,只是没有去从很实物的着重点去表现出来。直到去敦煌之后,我才觉得画飞天是我的第一个脚印,也启发了我以前所要表达的神仙题材的开始。所以这样一去敦煌,一接触,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继续发展的热情。

曾浩老师在创作时,如同古希腊艺术家,不拘泥于具体模特,而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搜寻从生活中积累的美的形象。他说:神仙题材都是大家没有看过的,凭空想象。作为油画又要讲究结构的标準,严谨的结构要求解剖,从这个角度来表现神仙的神韵,这对于一个写实画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比如画五官、神韵,我们不能按照世俗人来画,如果照世俗人来画,哪怕画得再好、再像一个人的话,始终有世俗的气息在里面,而我要脱离世俗的一切的这种形似的东西,就全部要凭空想象。

画出来首先要震撼自己,我第一批飞天出来的时候,就觉得还可以用这样来表现飞天的形式,对自己有了一种震撼之后,我才有信心继续画下去。

有人说:曾浩老师的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莎画家波提切利(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他画的圣母子像非常出名。受尼德兰肖像画的影响,波提切利又是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笔下的人物一样,闪耀着世间人性美和希腊式理想美的光辉。也有人说:他的画具有一种诗的抒情气质,弥漫着典雅、和谐、优美的气氛,同时透出崇高、圣洁的韵致。还有人借用古人之诗“吾闻画者多善幻,倏忽变化开宣冥”来高度评价曾浩老师的画与人。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人高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也”。祝愿曾浩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多亲近三宝、修学佛法,炼就得更纯净,不复为尘欲所污、所累。这样,他的画会更圣洁、自在,更能触动人!影响和接引观众往良善、清净的方向靠近!这是大家所希望的,也是一个有责任的画家所肩负的重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