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一刻就是良师”确实是最深奥的开示。只是看着当下所发生的事——这就是有关当下的教诲。我们可以和当下的实相同在,而不与其解离。我们在痛苦中觉醒,在快乐中觉醒,在疑惑中觉醒,也在智能中觉醒。在我们那怪诞而又深不可测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刻随时都可能觉醒。

◎静坐:是以开放、轻松的态度面对任何升起的东西而不挑不捡,静坐时不压抑任何东西,也不要企图去掌控任何东西,这样的静坐方式对我们才有帮助。静坐重点就在不要企图排除意念(妄念),反而要认清它的本质。如果我们把意念当真,他就会把我们耍得团团转。静坐时有任何刻意的挣扎都不好,所以,腿酸了、背痛了,就动一下,不必忍着。

◎数息、随息、观息一向是佛教常用的止念法门,然而主张“全观”的老师──譬如创巴***、克氏、肯恩·威尔伯──都认为此法只能用在前行阶段,因为容易缩小觉察的范围。佩玛在第四章“如实安住”一文中介绍了创巴***所教导的止观双运法门──将大约四分之一的注意力微微地放在呼出的气息上,其余的觉察力则放在觉察周遭事物;如果有妄念生起,就在心中称其为“念”,然后轻松地回来觉察呼出的气息。创巴***多年来不断地改良禅定方法,克氏则早就提出不当运用机械化的持咒法门,很可能会造成脑部退化,修行者对各种方法的使用不可不谨慎。

◎要想不再抵抗生命,就要直接面对生命:如果因为房间太热而生起嫌恶感,我们就去感觉那热的猛烈和沉重。如果因为房间太冷而生起嫌恶心,我们就去感觉那冷冽冰凉的滋味。如果觉得下雨很讨厌,我们就去感受那份潮湿的觉受。如果一味地担心强风会吹坏窗户,我们就去聆听那风声所造成的感觉。切断自己的期望可以治疗我们的伤痛——这是我们送给自己的一项礼物。冷、热是无法医治的,他们永远会一再地出现。潮流往返、昼夜更替─这是事物的本质。即使我们死了,潮汐岁时仍然流转不已。能够欣赏,能够观察,能够敞开心胸——这才是慈悲的要义。

◎∵不伤害别人的方法:练习正念、自制、保持觉醒。练习正念(正念是指与自己的经验合而为一,不解离,安住于自己的当下)就是怀着敬意和慈悲,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欲望、侵略性,认清自己的忌妒和无知等等原貌,但不对这些原貌采取什么行动,而只是看着他们。自制就是不要习惯性地将冲动表现出来,了解这份不安和恐惧,以柔和、温暖的心将妄念解决。保持觉醒,放慢速度,注意自己说过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越是看清楚自己情绪的连锁反应,越了解这个连锁反应怎么产生作用,就越容易安忍。慢下来,注意保持清醒——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

◎接受中道的磨练:留在原地,不再逃避,不管心里生起什么东西,都不加以评断。事实上,中道鼓励我们不论心里生起什么东西,都不要紧抓不放,平常所谓的好、坏都当作意念来看,不要演出是非论断的戏码,只要我们觉知意念的来去,就像用羽毛轻轻地碰一下泡沫那样,这种简单清楚的方法使我们不再挣扎,因而发现一种清新的、不偏颇的存在方式。

◎我们往往会把孤独当作敌人看待。孤独所造成的心痛绝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那是一种焦虑不安、严阵以待、急于逃亡,而又想找个人或找样东西来陪伴我们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能安于中道,我们就会根孤独建立起有好的关系。这份轻松而又清凉的孤独感,将彻底翻转我们平日的恐惧。这种孤独有六种描述的方式:寡欲、知足、不从事不必要的活动、完整的纪律、不留连于欲望世界、不藉散漫的意念寻求安全感,为的是帮助我们跨进一个没有轨则的中道世界。清凉的孤独不给我们解答,不为我们提供依恃,清凉的孤独向我们挑战,要我们跨进没有轨则的世界,跨进不偏于一边、不选择固定见解的世界,这就是中道,也是精神战士的圣道。

◎精神勇士的道路,就是以柔软的心,接纳生命中的一切事物,并以不逃避的态度,勇于面对内心的阴影和坑洞。这就是身心灵的链金术,也是在生活中修行的钻石途径。要想彻底活着,作个完整的人,或是要完全觉醒,就得不断地被抛出巢外,不断地进入无人之境,保持清新,鲜活地体验每一个当下。活着,就是要一次一次地死去。从觉醒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人生。死亡就是抓住已有的东西不放,希望每一次的经验都向你保证,祝贺,让你觉得自己完全没事。所以,我们虽然说死魔就是恐惧死亡,但实际上是害怕活着。我们要求完美,却老是看到自己的缺点,我们无法逃避这个事实,我们没有出口,也无处可逃。刀箭就在这个时候变成了花朵。如果我们和自己看到的东西合而为一,和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合而为一,也就开始和自己的本慧衔接了。观察那些刀箭,观察自己对这些刀箭的反应,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本慧。与其想办法去除什么东西,与其认为自己受到了攻击,不如利用这个机会观察自己受到“压迫”时如何封闭自心。所谓“把心打开”就是如此这般地去做。这样我们才能唤醒自己的智慧,和根本的佛性连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