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将佛教法门分为“难行道”与“易行道”,昙鸾大师分作“自力”与“他力”,道绰禅师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

这种分法,显示圣道门与净土门并非只是修行方式不同,而是根本取向不同。前者的取向是自力解脱,后者的取向是他力救度。如果只是修行方式不同,其它宗派的修行方式也各有不同,又何需这样郑重地区分呢?

学佛修行者可因应自己的根器,选择圣道门而不选净土门,甚至不喜欢净土门,但总应还净土门一个本来面目。如果以圣道门的自力解脱观念来诠释净土门,净土门的特色就会消失了。这好比“禅”穿上“净”的外衣后,宣称自己才是“净”,“净”还存在吗?

念佛不是一种功夫。把念佛视作功夫,与净土法门仍未相应。∵我以上所说的“功夫”,是指一种在修行上达成某目的之手段。即是说,行者通过修炼某种功夫,一旦修成,就能达成某个目的。若把念佛视作一种功夫,即是把念佛当作一种达成往生西方净土的手段,行者只要念佛念到某个境地,就能往生西方净土。这种想法,仍不离自力解脱的思路。

就净土门来看,行者之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自己当然要付出努力,至少也要真诚愿意相信弥陀的救度﹝一旦有信,自有愿行;愿行已含藏于信中﹞,否则弥陀也不会不顾你的意愿而把你接引到西方净土。然而,凡夫行人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就往生的力量而言﹞,所凭的是佛力而非己力。若凭己力,则寸步难移。这正是净土法门的他力救度之意,亦是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之处。但习惯于自力解脱思路的学佛修行人,似很难体会这种他力救度的取向,往往以自力解脱的观念来诠释净土法门,不自觉地把净土法门当作在自力精神下的另一种不同的修行方式。这不但抹去了净土门的真正特色,而且亦未能把握净土法门与其它法门的根本差异。

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很少学佛修行人会不重视他的意见。他在《十住毘婆沙论》的〈易行品〉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龙树菩萨明确提出佛教法门如世间道一样,有“难行道”和“易行道”,并指出要达到“阿惟越致”阶位﹝即不退转位,也就是十地菩萨的初地──欢喜地﹞,既有「勤行精进」的“难行道”,亦有“以信方便”的“易行道”。两者在取向上根本不同。

净土法门属“易行道”,整个净土修行的重心就在于一个“信”字。在未有真实信之前,念佛是表示真诚愿意相信弥陀的救度;在获得真实信之后,念佛是表示与弥陀的亲切关系或者对弥陀表示感谢,而不是一种透过自力达成往生西方净土的手段。

顺便一提,净土行者随着日渐向弥陀“臣服”,心意渐趋柔软,“我念”渐减,各种人性上的缺点和弱点亦慢慢得以改善,慈悲和智慧亦逐渐增加。表面看来,净土法门虽不用勤行精进的硬功夫,但却是一种迈向佛道的奇妙法门。当我们心中不断忆念父母的恩惠,自然会叫爸爸妈妈。让孩子叫爸爸妈妈的是父母的恩惠。念佛也是这样,不断听闻阿弥陀佛的功德,自然会与佛心感应道交,自然会念佛。不是佛力作用的念佛,都有“我在念佛”的计虑,这种刻意的念佛,会有紧张不安,因为不是因忆念佛的功德而自然地念佛。∵(道证法师最后的遗言也是如此说道:“念佛不要着事相、重形式……。我现在要讲的话很重要,妳要记住!我现在是用尽全身的力气讲这些话……,念佛的心态很重要,妳知不知道念佛的真义?念佛的心态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我已经完全明白、了解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