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类活动干扰,生活在四川岷山山系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之间,已多年隔绝。经过近十年的环境恢复,它们又重新开始“串门”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宣布,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土梁廊道首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蹤迹,这说明野生大熊猫之间的种群交流开始恢复。这将有利于“国宝”的基因交流,壮大种群。

处于发情期的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越大,觅到“佳偶”的可能性就越高。由于自然原因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分割成至少18个相互隔离的孤立小种群,让野生大熊猫重新“串门”十分紧迫。其中一大关键就是恢复生态廊道。

“所谓廊道,就是连接野生动物各个聚居‘村落’之间的道路。”WWF项目实施副总监凌林博士介绍,“野生动物很少住在道路上,却会季节性或偶然地利用它往返于两个‘村落’之间。”

2002年起,WWF与四川省林业厅等合作伙伴在连接岷山北部种群的黄土梁区域重建生态廊道。“廊道恢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大熊猫利用廊道的决定因素。必要的植被恢复能营造野生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而系统监测能反映大熊猫对廊道的利用状况。”这次在黄土梁廊道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廊道恢复工作的成效。

沿廊道安装的红外相机还监测到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活动,包括扭角羚、毛冠鹿、斑羚、雉鹑、红腹角雉等。明年6月,一条穿过黄土梁的隧道将替代盘山公路,减少人类交通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届时将有更多的野生动物利用这条廊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