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看到或者听到这样一句话,“活出自己来”,Let∵yourself∵out。亚里士多德、佛陀、孔子或者其他先圣也都讲到“实现自我”——尽管用词未必相同。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真的懂吗?

走出我们自己,去向何方呢?

活出我们自己,就如同我们要走一段路,起点是现在的我们,终点是活出来的那个我们,这中间的路我们称为“寻找”,可是很多人找不到,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什么才是到达目的地应有的感觉?你体验过的。

我们体会到有一种永恒平静地存在着,我们悠悠然地静合悦美地活着——其实这是我们体验过的,想想看,当我们在野外抬头仰望星空,当我们看到日出或是日落,当我们看到潮起潮落的大海,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或者是一段话,一行文字,一部电影,这些情景让我们突然安静下来并潸然泪下,这种感知被我们称为宁静、美好。

当我们感觉到宏伟、和平与爱的感觉之时,此刻该就是我们自己的目的地,对吗?

如果说生命有终点的话——那就是永恒、永远,但是这需要过程,我们要先到达觉悟、开启,当我们自己充分地活在当下,体会到宇宙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才能够进入到永恒状态。其实,我们听到森林里的鸟叫、山泉、阳光,长天一色中云朵的宁静和平和,还有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广阔无垠的深广,对于这种宏伟的感觉起初我们会有些不适应,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有点害怕,那是我们在体验前所未有的宏伟,是在与宇宙连接的这种状态当中所必然要经历的。门刚刚推开的时候,我们觉得美丽的阳光会有点刺眼,接纳后,很快就会适应这种美好——而我们能够享受到我们自己的宏伟和永恒,那一刻,当彻底臣服并且放下,就体会到了无以名状的美好——人们称为彻悟。

但这个彻悟是以我们能够和周围人融合在一起作为标準的,注意我用的“标準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既在这里又在那里,既在当下又在永远,既在水滴又在大海,这一刻产生的是定,即宁静;自然会产生慧,即美好。

人们常说的定力到达极致就在这里,就是宁静和寂静,是永远的宏伟与庄严。这种永远的感觉是什么呢?《道德经》中说“天长地久”是先圣感受到宇宙永恒的一种状态和体验,是之后形之于文字的比喻罢了。

现在放下思考,仅仅体验下面这些话,这是在临在的情况下,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用心感受即可,不需要专心不需要思考。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生命的至善幸福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真理包含所有,但是找到的路却不在外部,不是外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它完完全全集中在我们的内心,不依靠外力,不寻找外力,只是安静地进行个人的开启。在开启当中让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个本性觉醒,而那个本性是纯善至美的,在纯善至美中我们才会真正进入到开启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发生,我们就知道我们以前遇到的问题都离这个地方很远,也很近,所有的事物,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变成了一个似有若无的、没有边界的整体,空灵、安静又和谐。我们不需要通过外部的东西去约束我们,不管是导师,是组织、集体,还是任何个人身份,我们不需要一个边界来拘束我们。当我们“不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和这些“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

我们是体验创造的存在。当我们感觉需要的时候,表示我们还没有拥有它:当我们感觉需要爱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拥有爱;当我们感觉需要金钱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金钱,当我们需要平安快乐的时候,说明平安快乐还不够。放下“需要”的念头,只是静静地放下,我们就会拥有。真正的拥有不是占有,我们真正觉察到的是:“我们放开的不会离去,而想要的却被迫离我们而去。”

刚才这两句话是创造者存在的一种基础,因为整个世界所有我们能感觉到的情绪、事物或者人都会依照这种法则来实现,我们持续深入体验——我们就会拥有这样的东西:我们体验不快乐,就会拥有不快乐:我们体验贫穷,就会一直贫穷,我们体验没有爱,渴盼爱,爱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要把这些念头全放下,真理和爱就在放下当中。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还要寻找觉悟和开启,我们在不断追逐参悟,我们的体验就是没有被开启——我们一样会是对的,因为此刻还在寻找的体验就是我们的确还没有找到。到了就是放下,放下才会真正拥有,开启的体验在任何一个我们决定拥有它的时刻,任何一个当下。此刻即可,放下一切,开启就是一切。当我们不再寻找,所有的一切就都是我们的,因为当一切都没有边界,没有划分的时候,我们和所有是融为一体的,包括我们自己。

不必尊崇导师或经典——而要爱他们,爱就是要在一起,在一起不是去苦苦追寻,而是放下,经典,导师都和我们在一起,互相关联,互为一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世界,所有的人在一起,所有的一切在一起,放下才会真的有,空才会真的有,所以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