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虽近尾声,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却深入人心。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城市化将一直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城市化发展的宗旨应该始终是“让生活更美好”。

怎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呢?当然是节能、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把这个主题诠释得十分明白清晰。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因为只有维持生态平衡、和谐才能保障我们城市的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

然而,人类并非城市唯一的“居民”,地球上亿万年来形成的平衡和谐的生物体系,是由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物种共同组成和维系的。只有所有物种的共存共荣,才能维持生态的平衡和谐,只有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平共处,人类才能获得可供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如果地球上的生物不断灭绝,必将引发更多物种灭绝的连锁反应,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于是,地球的生物大系统会发生根本性失衡,我们的生存环境将彻底毁坏。而其他生物纷纷灭绝,人类怎能独善其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已在全世界形成了共识,这也就是联合国把2010年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中国的物种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占世界种数的10%;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的14%;其中高等植物特有种1.73万种,脊椎动物特有种667种。无疑,生物物种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是值得人们自豪的优势,不过如何保护好这些资源却是个艰巨的任务。

中国自1993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高度重视履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颁布了环保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组织了多项全国性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工作,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体系等。截至2009年底,建立了各种自然保护区2541个,占国土面积的14.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今年,中国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思想、目标和任务。它将科学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从而确立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先进理念。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特别是近30年来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普遍存在,以致今天物种减少的趋势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实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一先进理念任重而道远。

近几十年来,新建的城镇、乡村、住宅社区、工矿厂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出现,钢筋混凝土建筑、水泥地、柏油路代替了绿树、草地、农田,大片的人造景观代替了自然环境。那些自然环境中的原有“居民”——本土动植物大多早已被驱逐,正在逐渐消亡,在当地已经难觅其蹤影。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当务之急,首先是要保护这些即将永远消失的本土“居民”,还它们的生存家园。

本土物种的恢复回归

已经阔别了几十年的本土物种还能再重返故里吗?能!本土物种是经过亿万年的物竞天择,已经进化成最适应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物种,是组成当地和谐平衡的生态体系所不可或缺的一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它们尚未最后灭绝之际,只要还它们以家园,它们自然会重返故里。

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例子。1937年,侵华日军在上海东北近郊江湾强行圈了一块约600公倾的土地,建起了江湾军用机场。此后,江湾机场一直作为军用机场被利用。江湾机场地处黄浦江汇入长江的湾道侧畔,是长江三角洲沖击平原的一部分。那是一块典型的河口湿地,古代文献记载,在长江汛期那里还时常被大洪水淹没,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地人民开始修筑防洪堤,挡住了来淹的江水,才把湿地改造成农田。

虽有防洪堤挡住江水,但不能改变江湾地区地势低洼,河道、沟渠纵横,积水、池塘繁多的总体地貌特征,昔日湿地的影子到处可见。1937年以后,为满足机场功能的需要,修建了地下排水管网。除了部分原河道改成围绕机场四周的护场河外,在护场河范围之内的所有地表水全部引入地下管道排放,从此彻底失去了湿地的原貌。几十年过去了,湿地本土动植物绝大多数销声匿迹,人们已经认为它们不复存在了。

1989年,江湾机场弃用,军用设施与建筑被拆除,地下排水管网也被损坏……部队撤离。直到2003年动工建设江湾新城区,14年来江湾机场只有少数看管人员,600公倾土地基本处于无人状态。

由于排水系统受损,雨水开始积聚于低洼处变成了池塘,废弃的旧河沟重又担当起排水重任,当年的地表水重返江湾机场后,本土的天然植被随之出现了。继而本土昆虫、鸟类、小动物纷纷回归故里。2003年专家物种调查结果显示,有850余种野生生物出现在江湾机场,那些濒临灭绝的本土物种小灵猫、赤腹鹰、野大豆也令人惊喜地自然恢复了,一些本土野生物种已形成了良好的种群和群落,昔日湿地欣欣向荣的风貌依稀可见。

中央公园的“好处”

人类只退出了14年,大自然就已经基本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于是,有专家呼吁保留江湾机场这片硕大的绿地,为我们后代保留这个上海自然生态环境的历史档案吧!这也是很多市民的呼声。可是,江湾地区早已不是当年的近郊了,而今已成上海城区的黄金地段,这里蕴藏着多少经济效益,能拉动多少GDP,人们可想而知。为此有关部门只承诺,建造一个“新江湾城生态展示馆”来保留上海这段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档案。

随着新江湾城区的建设,荒芜而回归湿地原生态的江湾机场一去不复返了。想要了解江湾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只有去淞沪路1000号参观“新江湾城生态展示馆”了。那么,刚恢复的本土物种的种群和群落呢?也许又无奈“远走他乡”,也许……假如,把江湾机场建成一个上海城区的中央公园,同时也给本土动植物留下一个家园,那也许会给上海呈现另一种景致!

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在宝贵的中心城区修建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作为大城市的“绿肺”,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还给所有市民和外来游览者提供了一个***的休閑、观光的好去处。更可贵的是,中央公园在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同时,还给本土动植物保留了一个生存的家园,有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修建中央公园真的就牺牲了经济效益吗?其实也不尽然。早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市就在曼哈顿修建了占地341公顷的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刺激了房地产业,使其周边将近1400公顷土地及房产的价值飙升。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纽约州议会制定《公园法》,让1/3的建设费由得益的房产商来分担。

房产商们不仅没有怨言,而且对中央公园周边地块趋之若鹜,因为中央公园带来了无穷的商机,让他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其实,房地产业只是第一类受益者,紧接着旅游及相关的餐饮业、旅馆、客运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曼哈顿很快热闹起来。然后是娱乐、商业等其他各行各业都沾了光。经济繁荣也给***带来了大量税收的回报,可谓皆大欢喜。

今天,大都市的中央公园作为公益性建设,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多赢的典范,世界上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看来,中央公园既有“GDP”,也会出“政绩”。青岛正在建设占地681公顷的太平山中央公园,比江湾机场还略大些,按规划分成历史人文区、植物文化区、动物游乐区、城市休閑区、生态山林区。相信它能给当地的本土生物留下一个家园。

保护物种多样性并没有太多的技术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短浅的利益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