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洛学”在此开创,理学在此奠基。而今——谁遗弃了伊川书院?

破败,荒芜,孤寂。

暮色中,伊川书院愈显凄凉。

伊川书院里一排破败的砖房前,堆满瓦砾。一旁是村民种植的农作物。

河南省伊川县鸣皋镇。记者在这里一路打听伊川书院,可被问到的人却都一脸茫然。书院近在咫尺,年轻人却全然不知其存在,当记者提及第四高中旧址时,他们才恍然大悟;而老年人只是依稀辨得书院的大致方位,却讲不清书院的具体名字和来历。

——伊川书院曾经的风光早已随风而逝。它即将被这里干干净净地遗忘。

时光回到900多年前。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著名理学家程颐在此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的伊皋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为弟子居所;书院内有稽古阁,作贮书之用;大门上悬“伊皋书院”匾,为程颐所题。

此后20年间,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那时,四方学子纷至沓来,“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颢、程颐二兄弟的弟子中较有名的有80多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等人。广为人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地。

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评价,“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应该说,在皇皇中国书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书院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由村民引领,记者穿过一户人家的厅堂,走下几级石阶,便站在书院开阔的土地上。记者看到,书院围墻呈簸箕形——村民们新建的楼房从三面将书院包围起来,而其中一面墻体便是书院原来正门位置。现在,书院唯一入口便是这户人家的后院。

放眼望去,没膝的蒿草中点缀着几座破败的砖瓦房。房屋黄泥裸露,门窗洞开,藤葛肆无忌惮地爬上窗欞。院子里,村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一幅残破凋零景象。有村民向记者回忆,几年前这里来了批工人,对书院正殿进行危房加固。除此以外,这里一直处于无人看管、自生自灭的状态。

在蔓草的牵绊中,记者来到书院腹地曾被修缮过的正殿前。记者看到,绛红色木门已在风雨侵蚀中褪色发白;门窗贴纸已经无存,门框上隐约可见粉笔刻画的痕迹;透过门窗格子的孔隙,记者看到殿内空空如也。

正殿一侧,是一排没有窗户的毛坯砖房,廊间瓦砾堆积,屋内空空蕩蕩。

院内,数通石碑暴露在日晒雨淋中,有的被丛丛玉米遮挡。记者屏息凑近一通石碑,就着暮色依稀辨识出额首上的文字“敕赐伊川书院之碑”。此碑为元代所立,碑文由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钍樾矗啥瘢迳系拇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