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际,不乏诸多远见卓识的美国风险企业家心照不宣地将目光聚焦在垃圾资源再回收利用的广袤市场,制定出各自雄心勃勃的中长远期发展规划。垃圾似乎成为美国人的“新宠”。

美国人的环境意识正在改变

今天,是马萨诸塞州埃弗雷特市的法定垃圾收集日。经过这一天的全面综合清理,许多塞满各类垃圾的容器便会旧貌换新颜,一排排整齐干净地重新排列在路边。每逢收集日,涂成白色的运垃圾卡车会穿梭往来、络绎不绝。仔细关注一下,这些运送垃圾的卡车竟然一反常态,不是将满车垃圾直接运往指定的垃圾处理场,而是立刻将每只足有360升容积的巨大废物再生利用箱一口气运到垃圾再循环利用加工场。在这里,每只垃圾筒首先得进行“体检”。操作时,负责运载垃圾的工作人员从卡车上走下,分别将每只垃圾筒拖到卡车尾部的液压升降机上。卡车上安装的扫描设备会自动对每只垃圾筒进行“身份标签”的认证和编码读取,并完成分类、筛选和重新处理等系列操作。最后,再由液压升降机将每只空垃圾筒物归原位。

在埃弗雷特市,每个家庭每周、每天会丢弃多少垃圾资源,其数量“垃圾车”都会明察秋毫,都有具体记录。运垃圾的操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参照各垃圾筒的数量标志来控制操纵桿,一举完成诸如啤酒瓶、易拉罐、奶瓶以及报纸等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的垃圾资源的分类和处理加工程序。探测扫描仪将测定的数据用无线电信号转换给专门的互联网网站,再由网站平台完成与征购废物买方之间的价格交易。通过该买卖平台,还可直接与那些分散在各地的由小型垃圾产品零售点等组成的连锁店沟通,一步到位将诸如可乐易拉罐之类的著名品牌废品按需送货上门。

废物再生利用并使其直接商品化的巧点子最先出自于4年前创建的一家风险企业,即一家叫做废物再循环利用银行的理念和谋略。该企业计划在2009年,将这项业务推广到100万户左右。该企业的商标图案在设计上更是标新立异:将一只藏钱箱里放一头小猪再配上一只垃圾容器,便组合成诙谐幽默的公司标志,旨在通过该设计构思向民众传递这样的信息:通过废物再生利用,积少成多的小钱同样能发家致富。现今,企业暂将试营业的重点放在美国东海岸的各座城市。一旦条件成熟,各座城市中的垃圾再循环利用率急剧上升时,企业业务将乘势而上,大规模推广开来。譬如,一年前就开始营业的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其废物再生利用率已由3%剧增至32%。

很快,该企业又计划在埃弗雷特市全面推广垃圾再生利用业务。预计使每一家庭的废物再生利用量平均每年达到370公斤,比原来增加10倍。“废物再生利用迎来了繁荣昌盛的火爆时代。每个家庭都会从每只垃圾筒中获益匪浅”,戴玛里市长踌躇满志道。毋庸讳言,投资家们自然更是对此摩拳擦掌、一展宏图了。许多投资家开宗明义道:垃圾资源实质上就是未曾开垦的金矿。其言最实。现在,中国和印度等国从国家的资源急剧需求的国情出发,一直在大量回收铝制易拉罐和旧报纸等垃圾废品,致使垃圾资源的价格节节攀升。由此看来,废物再生利用的经济效益有着无可估量的提升空间。

贫困地区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

据某环境投资咨询公司下属的一家绿色组织介绍,针对废物再生利用产业而创建的那些风险投资企业的资本家们的投资额在2001年刚起步时仅有1700万美元,但到去年,竟然激增至1亿6100万美元。废物再循环利用银行无疑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企业之一。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大都属于技术基金,它们和诸如可口可乐等各类风险基金一样,纷纷投向该企业。仅这两大块基金就已形成4000万美元的基金额。废物再生循环利用银行早在6年前产生的大力开发垃圾产业的构想现如今正在一步步实现。

但企业前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福特姆大学法律学院的一位名叫菲茨吉拉尔特的大学生,曾专门就处理垃圾的成本与效益的问题提出过置疑。他在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鞭辟入里地指出:面向纽约市的废物再生利用的投资显然有点得不偿失,应适可而止。他的研究成果表明,若将经济效益部分返还给消费者,恐怕仅用废物再生利用的利润和盈利是难以持久维系的。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菲茨吉拉尔特与自己高中时代的亲密同学,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科恩作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但两人非但没有由此而产生消极和心灰意冷的态度,反而相互激励着对方努力去探索一条怎样才能化弊为利、转赔为赚的事半功倍之废物再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很快,老同学科恩参与了重新振兴纽约市废物再循环利用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并说服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投资10万美元打开局面。科恩就是应运而生的废物再循环利用银行的创始人之一。现今,这家企业已发展到拥有员工80名的规模。企业始终像滚雪球那样在不断壮大。眼下,以东海岸为中心的9个州的废物再生利用产业都由该企业统领。企业决策层计划下一步将开发目标瞅準废物再生利用率较低的南部和中西部地域。

现在的美国人,已能将32.5%的垃圾重新处理利用,再循环利用率比1990年增加了2倍。***并没有严格规定消费者必须将垃圾资源按要求分门别类,而是垃圾回收公司独辟蹊径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积极性,从而使现在的推广应用方式日渐普及,并使消费者感到有利可图。尽管美国的废物再生利用运动深入人心且如日中天,但整体看来发展依然极不平衡。美国东西部沿海岸线地域的垃圾再循环产业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和南部的许多地域却依然落后,也可以说几乎是个“大零蛋”。其主要原因,应归咎于从上到下对废物再生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等价值观的淡化。尤其是在那些土地广袤的内陆城市,得天独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垃圾掩埋场地,使人们丝毫不怜惜土地资源而且根本不存在什么环保意识。再加上各州制定的法律都是自主决策垃圾处理方式,因此为减少垃圾处理成本和经济负担,必然导致“各自为政”和尽量少花钱、多办事的急功近利后果。

面对那些环境保护文化培育和宣传力度不够的落后地域,科恩等并没有灰心丧气抑或扬言放弃。他多次重申,他的废物再循环利用银行的魅力和胆魄,正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和善于去干前人未曾涉足的伟业。他殚精竭虑,想方设法使经济效益能直接惠及每一家庭,使垃圾利润直接与消费者的钱袋子挂钩。经详实核算,给参与每1磅(约450克)垃圾再循环处理的消费用户加2.5分。这样,每户在1个月内的积分上限就能达到450分。1分可以直接向再循环利用银行兑换出10美分。这样,垃圾用户足不出户每月就能净得45美元。“这项制度的推广无疑是皆大欢喜的。坐在家里只要将通常丢弃的垃圾稍稍用点心思去分门别类一下,就能按重量赚钱。这样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何乐而不为呢?再加上中西部的人都属于消费阔老,那些消费者群体自然是庞大的资源库喽!”科恩对自己的成功津津乐道。如今,不少风险投资资本家纷纷将目光转向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这一朝阳产业。

摆出一副欲罢不能的架势

废物再循环利用银行在将目标瞄準千家万户的同时,也没有放过来自那些诸如流动性小商贩和超市等的垃圾资源。废物利用银行通过向它们提供供需之间的有偿刊载网络业务广告的形式而从中获益匪浅。此外,企业的这一举措不仅大大开发了废物利用的新资源,更难得的是还开辟了超市业务的新市场,并使超市因废物得以再生利用也收益颇丰。仅从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州的推广应用垃圾再生利用技术的获益效果来看,由于使过去那种靠掩埋垃圾来处理庞杂废物资源的传统作法得以遏制,消费者群体普遍从节省下来的垃圾掩埋和处理费中大受其益。消费者不仅不用像往常那样支付垃圾掩埋费,而且还能获得酬金。

譬如,仍以埃弗雷特市为例。居民们过去每掩埋1吨垃圾就要向***支付76美元的处理费。现在,自废物再循环利用银行统领这项业务以来,由现代化垃圾收集卡车回收到的垃圾资源,已由每天3吨增加到14吨。仅处理后的废物掩埋量每天就比以往减少11吨。尽管业务如日中天,但垃圾再生利用产业怎么说也是一桩无法用盈亏来核算的公益事业。废物再循环利用银行的业务经营也一度出现亏空。据该企业唯一一家投资上市的公司反浪费行动公司公布的报告,该企业今年第一季度的决算表明,出现约250万美元的损失。对此,银行主管科恩却仍持乐观态度。他踌躇满志地向外界宣布:到2010年第一季度,公司完全有能力实现收入超过支出的盈余转变。许多风险投资家也对垃圾再循环利用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尽管现在暂时看来这一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比较脆弱,但从长远考虑其效益还是无可估量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垃圾处理产业对诸多公司拥有那么大的诱惑力、以至大家都在做义无返顾的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现在看来,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在业务开展初期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宣传推广,让全社会认知进而全面开花。初期出现的损失是很正常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是要不得的!”某风险投资家艾尔玛董事长讳莫如深道。

按规定分门别类归纳好废物和垃圾的数量愈多,就愈能获取更大的经济回报。给自己的垃圾量多加分、快加分,早已成为废物处理企业向消费者开诚布公伸出的“橄榄枝”。现在,甚至有人连保龄球球场等场所摆设的垃圾筒也不放过,随时随地都会有人将其翻弄个低朝天。靠拣垃圾发家致富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且巍然成风。如果有人对垃圾资源的分类发生错误,那也没关系,不会由此扣分。专门受过业务培训的负责收集垃圾的退休和志愿者一旦发现“混合垃圾”,就会乐此不疲地将其纠正,物归原位。

在埃弗雷特市的各个路口,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志醒目的“废物再循环利用箱”木牌插在此处,以便消费者易于发现。违反规定也不做任何处罚,但垃圾的分类準确率始终保持在基本到位的范畴之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