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乙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分二,丙初于有暇身劝受心要,丙二正取心要之法如何。初又分三,丁初正明暇满,丁二思惟大义,丁三思惟难得。初又分二,戊初明閑暇,戊二明圆满。

《摄功德宝》云:“以戒能断多世畜生苦,及八无暇而得閑暇身。”八无暇者,谓无四众所游履之边地,及顽嚣聋哑等支分残缺之诸根不全,执无前世后世、业果、三宝等之邪见,并无佛出世致无教法时代,兹四者为人中之无暇,三恶趣及长寿天者,乃非人之无暇也。长寿天者,《亲友书》注中释为无想及无色二,初即四禅广果天之一分,后即生无色界之异生是也。《八无暇论》中,以欲事常散乱之欲天,亦说为长寿天也。

∵∵【解文意】

前面讲到了修习整个菩提道的根本,在于如理依止善知识。现在更进一步讲,当依止善知识之后,如何渐次展开整个道次的修习。这部分内容,整体上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何要修;二是如何去修。在为何要修里,又分三个部分介绍:一、了解暇满人身的内涵;二、思维暇满人生的利益;三、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在了解暇满人身的内涵方面,又分为閑暇和圆满两个部分。现在先来看閑暇。

“《摄功德宝》云:‘以戒能断多世畜生苦,及八无暇而得閑暇身。’”《摄功德宝》的全称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大师首先引用其中的一个颂,来说明得閑暇的因以及閑暇的定义。具体来说,因即为戒;閑暇的定义,即为远离八无暇。那么这八种无暇分别是什么?“八无暇者,谓无四众所游履之边地,及顽嚣聋哑等支分残缺之诸根不全,执无前世后世、业果、三宝等之邪见,并无佛出世致无教法时代,兹四者为人中之无暇。”首先看前面四种无暇:边地、诸根不全、邪见、无教法。什么是边地呢?即没有四众游行的地方。这四众即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出家即僧二众,在家即俗二众。也有说法为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也有说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女、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有四众弟子游行,便有机会听闻佛法。没有四众弟子游行,便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所以无暇。什么是诸根不全呢?顽嚣聋哑等支分残缺。什么是顽嚣呢?顽是顽强,嚣是嚣张。古人云:“唯上智与下愚为难移。”上智,因其决定成就故,环境不可逆转其志;下愚,因不能领纳环境之影响故,环境亦不能作用其上。但因为这里属于诸根不全之列,可以理解为意根不全,这样就会影响第六意识功能的开显。聋,是耳根不具;哑,是舌根不具。实际上,还有盲,眼根不具也不行。但这里没有说眼。说明耳根和舌根对于学习佛法尤其重要。一个是听闻,一个是讲说。邪见:不承认有无限生命、业果、三宝的存在。而无限生命、业果、三宝是整个佛法的根基,没有这三者,对佛法的信心就没办法建立起来,因此属于无暇。无限生命,这是佛教为我们提供的生命观,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凡夫生命的无限轮转;第二层是圣者生命的无限格局。那么由凡夫生命的无限流转,到圣者生命的无限格局,如何转化?就要通过业果的实践来完成。圣者生命的无限格局,对应的是佛宝;业果的实践对应的是法宝;那么这里还有一宝,就是僧宝。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僧宝是我们无限生命成长的最好增上环境,他们正用他们的生命来实践佛法。而现在因为我们不承认这三者的存在,因此断掉了改善自己生命的机会,所以无暇。无教法,因为没有佛出现世间,也就没有人宣讲佛法,众生也就没有办法听到佛法,自然无暇。事实上,在两尊佛出现之间,还是会有其他的一些世出世间的圣人出现。,宣扬一些世间善法。但出世间的圣人,则通常为辟支佛。这些辟支佛因为前世曾经见佛闻法的善根,今生能够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无师自通,证悟圣果。因为他这一生示现的面貌是无师自通,所以他也没有怎样的动力要去向人讲法,因此即便存在,也无法使教法建立起来。上面讲了这四种无暇,都是出生为人所具有的。

下面还有四种无暇,则是出生于其它道所具有的。“三恶趣及长寿天者,乃非人之无暇也。长寿天者,《亲友书》注中释为无想及无色二,初即四禅广果天之一分,后即生无色界之异生是也。《八无暇论》中,以欲事常散乱之欲天,亦说为长寿天也。”这四种无暇即为: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再加上长寿天。为什么出生在三恶趣即为无暇呢?地狱中受无量大苦,这个受苦啊,不但受狱卒欺负,而且受环境的欺负,刀山、火海,就好像专门和自己做对似的。面对痛苦的时候,内心非常的恐惧。饿鬼呢?非常的饑渴。也没有人欺负自己,但福报就是非常的薄,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即便看到吃的,真正吃的时候,又会变成猛火,烧成灰烬;即便是看到喝的,真正喝的时候,又会变成脓血,骯脏难忍。畜生呢?一般情况下,也没有说时时刻刻受人欺负,也有吃的喝的,也还是有些福报的,可是为什么也是无暇呢?愚钝,没有思维的能力。平常人家说:对牛弹琴。你说的再好,对它来说,还是如如不动,定力功夫修的非常高。一旦我们的生命进入这样三种状态,那和修学佛法缘分就非常的浅了,因此称为无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就是作为人的时候,受到贪、嗔、癡三种烦恼驱使的结果。贪心太重,落入饿鬼,福报非常的小。嗔心太重,落入地狱,对这个人也看不顺眼,对那个人也看不顺眼,对周遭的环境也非常的不满意,总之就是一天到晚抱怨。既然不满,那么到地狱的时候,这一切都会成为现实,没有一件事情是可爱的,处处受苦。癡心太重,落入畜生,一天到晚癡癡呆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古人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除了这三种无暇,还有一种,就是长寿天。至于长寿天是指那层天呢?不同的论典有不同的说法,对龙树菩萨所造《亲友书》的注解中认为,这个长寿天有两个:一个是无想天,一个是无色界天。这个无想天,就是因为修无想定而得到的,实际上对应的是色界第四天,属于广果天的一部分,寿命有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那么无色界天呢?是修四种定而得到的,那个寿命更长,此时呢,就没有色身了,唯有识的存在。但在马鸣菩萨所造的《八无暇论》中则认为,欲界天也可以归入长寿天中。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的弥勒菩萨现在正在兜率天内为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阿底峡***、玄奘大师等诸位大德讲法。他们的寿命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在欲界天,一般来说,福报都很大,整天处在享乐之中,这个时候,如果不是宿生修道习气深厚的话,绝不可能通过在欲界天里再去串习修道的习气。

总体上来看,八种无暇都可以看作是果报。谈到果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三种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三恶趣、长寿天,这四个属于异熟果。一旦得到这样的异熟,那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得到长寿天,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件很不幸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下士道和共下士道的区别所在。远离了这四种异熟,那么就得到了人道的异熟。但是不是出生为人,就是暇满了?不是。虽然生为人,但还有四种无暇。从增上果上来看,是不是有佛出现在世间,而且能够让教法住世?另外,虽然有,我们是不是生在边地。从等流果上来看,既有佛的教法,也生在中国,但自己是不是有邪见的等流?如果没有,根是否具足?是否能够听闻佛法、如理思维和宣讲佛法。如果不能的话,实际上还是不具足閑暇。从因上来看,就是是否能够持受五戒。严持五戒,能得人身,而且是暇满人身。

【列正文】

∵∵戊二、明圆满者。复分自他,自圆满五者,如云:“人性中生诸根全,不堕边业胜处信。”中生者,谓生在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根全者,谓非顽哑盲聋具足肢节眼耳等也。不堕边业者,未自造无间罪或教他造也。于胜处净信者,对于能生世出世间一切白法处之善说法律而生正信。此法律统指三藏圣教而言。此五属于自身,以是修法之顺缘故,名自圆满也。

∵∵【解文意】

前面通过讲八无暇,反面认识了閑暇的行相。这里进一步讲圆满。圆满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圆满;一个是他圆满。首先来看自圆满,又分了如下五个方面:“人性中生诸根全,不堕边业胜处信。”也就是:人性、中生、诸根全、不堕边业、胜处信。这里人性即出生为人趣,前面在八无暇中,已经提到了一旦出生到三恶趣及长寿天,就落入了无暇的无暇之中。现在避开那四种无暇,就具足了这个圆满。中生呢?“谓生在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即出生在有佛教四种弟子游行的地方。在前面八无暇中,没有佛教四众弟子游行的地方叫边地,避免了这个无暇,也就进入了中生这一圆满。诸根全,“谓非顽哑盲聋具足肢节眼耳等也”,前面八无暇中有诸根不全这一条,避免了这一条,也就具足了诸根全这个圆满。不堕边业,“未自造无间罪或教他造也”,自己没有造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他造五无间罪。如果自造了,或者教他造了,也就属于堕边业。什么是五无间罪呢?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父、母、阿罗汉、佛、和合僧,这些都是世间乃至出世间极重的福德田、恩德田乃至功德田。对这五种对象损害,也就造了极其重的业,会形成非常强大的业障,阻碍自己学佛、修行。所以平常我们说孝敬父母、敬重三宝,自然也就避免了这五种边业,具足了这种圆满。胜处净信,“对于能生世出世间一切白法处之善说法律而生正信,此法律统指三藏圣教而言”什么是胜处呢?就是善说法律,也就是指三藏圣教,即佛之一切教法。这个处之所以称为胜,是因为能生世出世间一切白法。对这一点要生净信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世间人都追求长寿、财富、地位,乃至现在流行的五子登科: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就包括这世间的圆满,如果希望得到的话,也要按照佛法的要求来做。对这一点生定解,并不容易。但事实上,这些要希望能真正拥有,也需要正确了解佛法,并按照佛法的要求来做。这是为什么呢?佛法最根本的就是讲因果。因果法则是五乘共法的内容,人天乘的圆满,有人天乘的因果;声闻缘觉乘的圆满,有声闻缘觉的因果;菩萨乘的圆满,有菩萨乘的因果。所以,我们在《优婆塞戒经》中可以看到,善生刚一开始求长寿与财富,问佛如何做?佛就告诉他行六度。行六度,连无上微妙的佛果都能得到,更何况长寿与财富,那更能得到。通过类似这样的思维,对佛法就能生起确定不移的信心。人常讲: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了对佛法的正信,便能产生强大的善法欲;有了强大的善法欲,便能够做到精进不息。“此五属于自身,以是修法之顺缘故,名自圆满也”这五个方面:人性、生中、诸根全、不堕边业、胜处信,都是修法的顺缘,而且侧重于自身所有,所以又叫做自圆满。下面我们再看一看五种他圆满。

∵∵【列正文】

∵∵他圆满五者,如云:“佛出说正法,教住及随转,他心所悲怜。”佛出世者,谓经三无数劫积资粮已,来成等正觉。说正法者,或佛或佛之声闻弟子说法也。教法住者,既成佛竟,并说正法,乃至未般涅槃之间,修行现证胜义法,未坏灭也。法住随转者,谓以自证法,对诸众生见有能现证正法者,如其所证令彼得证,于教随转也。他所悲悯者,谓有施主给施法服等。此五是属于他人所有之法缘,故谓之他圆满也。

∵∵【解文意】

五种他圆满分别为:佛出、说正法、教住、随转、他心所悲悯。首先看佛出,“谓经三无数劫积资粮已,来成等正觉”,这个佛出,便是佛出生世间,从佛在因地上最初发菩提心,到最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共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累积资粮。具体来说,从初发菩提心进入资粮位到见道,乃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从见道到达第八不动地,乃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从第八不动地至于成佛,乃是第三大阿僧祇劫。这个阿僧祇是梵语的音译,汉语的意译即是无数的意思,所以这里说是三无数劫。那么这个阿僧祇到底有多大呢?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只为第五十二数。折合为现代计数的话,那就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单位呢,是劫。劫又是什么概念呢?劫是梵语音译劫簸的简称,意译为时节、大时等,原来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有一种说法,这一劫即为大梵天之一白昼,也就是人间四十三亿二千万年。这样综合起来,一大阿僧祇劫即为4.32×1056。由这个数目,我们可以想象时间是非常之长久,这也说明佛出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一件事情。第二为说正法,“或佛或佛之声闻弟子说法也”。佛出之后,不是意味着说正法吗?为何这里还要单独列出呢?其实不是。佛成佛之后,若无大梵天、帝释天乃至诸多有情的劝请,佛就会不说法而示寂。可能会有人觉得佛怎么不悲悯众生呢?为什么这么轻易离开世间?其实佛讲缘起法,他也是按照缘起来行事。若是因缘需要他留下来,他就会留下来,因缘不具足,他也不会强求。不但在证道之后如此,在一生讲法过程中也是如此。一般佛讲经说法,都要有弟子劝请,佛就会针对弟子的疑问,给予相应的引导,很少有佛主动讲法的状况。所以孔老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言不复也。”由此可见孔老夫子很注重启发式的教学,而且非常注重与学者之间的互动,此并非填鸭式的教学。这里不单指佛,还包括一些声闻弟子。这些声闻弟子虽然功德远不如佛,但佛利益众生并非都是直接面对众生去利益他,而是靠一个僧团。很多众生与佛的缘分并不深,但与弟子的缘分却很深。佛也不会独断专行,亲自度所有的人,但佛会告诉不同的人去找不同的弟子。众生遇到与自己有缘的***,便能得到真正的法益。

第三为教法住,“既成佛竟,并说正法,乃至未般涅槃之间,修行现证胜义法,未坏灭也”,前面是说正法,对应的是教正法,这里就是证正法了,其中包括修行胜义法和现证胜义法。教法住的主要特征,便是佛及弟子在按照佛法如实行持。具体来说,就是过戒律的生活。然后以戒律的生活为背景,修行定慧二学,如实证得胜义正法。换句话说,这里的教法住,也就是毗尼住世,或者说有毗尼摄受的僧团住世。可是前面佛出世并说法之后,难道这个不是顺理成章的吗?其实不是。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便是佛在成佛十二年后开始陆续制定戒律。在这之前,对于行持的标準,佛只是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弟子便能领会佛之密意,行持上不违背佛的教导。但十二年之后,随着僧团规模的扩大,弟子的条件也开始千差万别。这个时候出了最著名的六群比丘,开始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佛便开始针对他们违法的行为,随犯随制。实际上,按照大乘的说法,这六群比丘也是示现,目的是为了邀佛制戒,而这也是佛法能长久住持世间的必要条件。

第四为法住随转,“谓以自证法,对诸众生见有能现证正法者,如其所证令彼得证,于教随转也”,前面讲到了教法住,这里强调的是随转,这随转的过程,也就是让教法增长广大的过程。首先佛令根性成熟的弟子随转,然后证的圣果的弟子又令其它根性成熟的弟子或众生随转,如此教法便渐次传开。唯有如此,方有越来越多的众生能有因缘接触佛法,这个也构成了学者圆满的一个条件。第五为他所悲悯,“谓有施主给施法服等”,这里的他所悲悯,实际上就是有护持佛法的信众,由他们为一心向道修道的修行者提供衣服、饮食、卧具等日常生活物资。在印度或南传佛教的传统里,还有托钵乞食的习惯。但到了汉地之后,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托钵乞食并不被社会民众所认可,所以开始建立寺院,并开垦土地,开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同时也接受信众的供养,只是信众必需要到寺院才可以。“此五是属于他人所有之法缘,故谓之他圆满也”,这五个方面也为修法之顺缘,但却为周遭环境所有,因此为他圆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者中的前四者为佛在世时所有。佛出为佛宝;说正法法宝;教法住、法住随转为僧宝。这里的三宝为化相三宝。在佛灭度之后呢,也有三宝,这个三宝叫做住持三宝:佛像为佛宝;三藏典籍为法宝;出家僧众为僧宝。佛法二宝的延续,就靠这一代代出家人为之延续。对他们来说,这个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也是他们的事业之所在。

——2011年9月16日网络课堂备课笔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网络讲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