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别与无分别
记得小时候看洋人,总觉得他们的脸孔一模一样,分不出张三李四;看蚂蚁也觉得它们一模一样,分不出甲、乙、丙、丁。长大以后,洋人的脸孔已能分辨,可是蚂蚁的样子至今仍无法分辨。能够分辨就是有分别,不能分辨就是无分别。所以无分别是很平常的事情,生活中俯拾皆是。
明辨真假,擅长分析,是分别之学,也是科学。可是科学中有没有无分别呢?科学中有很多无分别,而且无分别是科学的基石之一。今举二例来说明:首先我们来看,每一个氧分子O2完全一样,每一个金原子也完全一样,所有同类的分子和原子都完全一样,科学家分不出它们是张三李四,这就是统计力学中的“全同粒子”。换言之,也就是无分别粒子。统计力学建立在“全同粒子”的基础上,抽掉“全同粒子”的概念,统计力学就崩溃了。
其次,再来看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对称性原理”,所谓“对称性”其实就是无分别性,也是以无分别为基础。但因内容比较深奥,无法在本文说明。朋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一篇论文:“无分别与对称性”刊于《第一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17至36页,91年2月出版,圆觉文教基金会主编。
所以虽然科学是分别之学,但是我们可以说,无分别是科学的基石。
在禅宗《六祖坛经》有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有善有恶就是有分别,“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起分别。整句经文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想善事,也不想恶事,这样不起分别的时候,那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希望你去找一找”。本来面目又称佛性。又云:“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不二”和“无二”就是无分别,所以我们可以说:佛法是无分别之法,佛性是无分别之性。
生活中有无分别的事实,科学中也有以无分别为基石的例子,而佛法更是以追求无分别的佛性为最高目标,所以世界的基础是一致的。
(1999.1.22)
八、假设·实验·真理
“理论”是以“假设”作基础,经过推论获得的结论。不同的“假设”必然产生不同的“理论”,“假设”有无限多种选择,“理论”也就有无限多种。只要挑选适合的“假设”,我们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理论”。因此,“理论”不一定是真理。
我们有办法检验“理论”吗?有一句话:“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準”,意思是说与实验结果相合的“理论”才是真理,不合的就不是真理,未经实验检验的也不算是真理。
自从科学运用“实验检验理论”以后,就成功地筛选出真理来,排除了一切伪真理。同时,真理又可预测新的实验结果,让科学家去研究新的物理现象,扩大科学真理的版图。这就是近三百年来,自然科学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因。
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就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它们大部分不可能做实验,无法用实验检验,因此经常落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伪难办的状态。比如两个宗教因信仰不同的神,互指对方是魔鬼,到底那一个对呢?没有答案,因为信仰是一种“假设”,无法辨别它的对错。所以它们无法像自然科学,有一个放诸四海皆準的标準。
我们是不是还有其它检验真理的办法呢?我想应该是有的,从“假设”层面来看,有的“假设”能够涵盖其它“假设”。例如甲“假设”涵盖乙“假设”,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甲“理论”优于乙“理论”。这种用“假设”的涵盖面来检验真理的方法,虽然很少人提起,但是我们常常在用,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不失为一个可用的办法。
比如量子力学的“假设”包含了古典力学的“假设”,因此古典力学可以解释的巨观物理现象,量子力学都能解释,但是量子力学可以解释的微观物理现象,却不是古典力学所能解释的。从“假设”的涵盖面来看,非常明显的,量子力学优于古典力学,古典力学只是量子力学的特例。
(1999.4.30.)
九、“有住”与“无住”
“有住”就是有基础有根据;而“无住”就是没有基础没有根据。
“有住”像什么?像楼房必须建立在坚固的地基上,地基又必须打在稳固的土地上;否则,楼房倒塌会造成灾难。那么,土地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土地的基础是地球。因此楼房是否坚固,要依靠地球的稳固,这些基础的基础都属于“有住”。
至于“无住”是什么?我们先来问,地球的稳固基础是依靠什么?地球悬在太空中,找不到依靠,当然没有基础,或者说地球的基础建在“空”上,这就是“无住”。原来楼房的最终基础是“没有基础”,这个实例说明从“有住”深入追究下去,结果发现是“无住”。
科学中也有所谓“有住”与“无住”的情况吗?有的,科学理论形成之前,必须先有“假设”做基础,才能推论出定律,这定律就是从“有住”的方式生出来的。如此推论得一组定律,就构成一门科学理论。理论根据“假设”而生,这就是科学中的“有住”。
例如假设两条并行线至无穷远处不相交,根据此假设,可以导出“欧氏平面几何学”。若另假设两条并行线至无穷远处相交,则导出“非欧氏几何学”。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必须先假设: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根据这个假设,才能推论得出相对论。
但是这些“假设”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是有根据还是没有根据呢?以前段的“假设”实例来看,“两条并行线至无穷远处不相交或相交”,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没有人到得了无穷远处,所以不知道在无穷远处并行线是否相交,我们若做任一选择都是猜想,不是证明。“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这个假设也是猜想,不能证明。我们知道“假设”无法经由逻辑推论获得,它是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是一种想当然耳的猜想。而科学用一个好听的名词,称它为“自明”,说穿了就是不能证明。所以“假设”是以“无住”的方式得来的,不是“有住”的方式所产生。
这样一来,严谨的科学理论其基础竟然建立在无法逻辑推论的“假设”上;逻辑论证的基础是非逻辑。这个结果与楼房的最终基础是“空”相映成趣,再次说明“有住”的基础是“无住”。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有住”与“无住”互相依持,没有“无住”,建立不起“有住”;没有“有住”,探究不到“无住”。“有住”深到底,原来是“无住”。
禅宗记载六祖惠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大彻大悟,成道了。至于“无住”是什么?六祖又悟了什么?到现在仍像谜一样。看过本文的解说以后,“无住”是什么?大概可以了解了。至于六祖究竟悟了什么?就留给读者自己悟一悟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