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物质内的小太空

物质是什么?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想要了解。古代西方哲学家道尔顿曾设想将物体切成两块后,再切成四块,如此不断地切下去,物体越切越小,肉眼亦无法看见,而小到某一个程度后,就切不动了,于是得到一个又小又坚硬的物体,我们称它为“不可分”。“不可分”的原文是atom,后来的科学家发现“原子”具有“不可分”的性质,因此将atom定为原子的名字,而“原子”则是atom的中译名字,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现在我们来看看原子的图像。原子非常像太阳系,但是原子很小,直径只有三埃(一埃等于10-13公里),太阳系的直径却在1010公里以上,一小一大相差1023倍。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数个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数个电子则在外围环绕,如同太阳系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般。原子核和电子的体积非常小,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一千兆分之一以下,其它一减一千兆分之一的体积都是空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系也是如此,太阳和行星占太阳系的总体积也非常小,绝大部分都是空的太空。坚硬的原子居然有这么大的空洞,只在空洞中飘浮几点灰尘(电子和原子核)而已,仅灰尘具有实际质量,空洞部分是没有质量的。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好好检讨“坚硬”的定义了。

佛陀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所组成。“地”、“水”相当于科学的物质;“火”、“风”相当于能量;“空”相当于空间。想想上一段所说的原子内的空洞,佛陀能够道出“空”大,真是睿智。

在《楞严经》中,他曾讲到“地”可碎为“微尘”;微尘又可碎为“极微尘”;极微尘再碎为最小的“邻虚尘”。“邻虚尘”这个名称非常有意思,可以解释成:此尘与虚空为邻,这不就是原子核和电子飘浮在空洞中的景象吗?佛陀好像在二千多年前就“看见”此景象,不得不令人惊叹!

物质既然是由无数原子群聚而成,原子又像太阳系,那么物质就可以模拟成无数太阳系群聚在一起,这个就是银河系,是物质内部的太空世界。佛经云:“一毛端含十方界”,此之谓也。

讲到这里不禁要问:我们居住的太阳系会不会是另一个大宇宙的原子呢

十四、“无限”只在心中

古代曾有这么一个想法:“一根直线,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条线一半再一半地取下去,直线愈来愈短,但是永远不会是零。这样的想法就产生了“无限”的观念。

从物理测量的观点来看,我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无限”的蹤影。比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实际上,我们无法不停地取其半,当被取一半的直线小到某一个程度,剪刀是无法再把这一半的线剪成一半的。就算用高能物理加速器把它碎裂成基本粒子,以后我们仍然无法再分裂下去。

所以根本没有“万世不竭”这件事,在现实世界里并没有“无限小”的存在。同样的,“无限大”的观念在现实中也是找不到的。

古代西方哲学家吉诺以为“无限”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他运用“无限”这个观念,证明飞箭静止不动,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吉诺反论”,他们这个学派深信宇宙是静止不动的。

“吉诺反论”如何论证呢?他是这样说的:箭从A射到B,必须先通过AB的中点B1;若只从A射到B1,又必须先通过AB1的中点B2……∵做到第N次,飞箭必须先通过第N个中点Bn。此类推下去,N是“无限大”,Bn也不断地趋近于A点,因此中点Bn穷万世而不可得,箭历经万世尚无法起动,所以飞箭静止不动。同理类推之下,整个宇宙都静止不动。

这样的推论有个先决条件,在于“无限大”有永世不能达到的性质,才有飞箭静止不动的结果。如果N不是“无限大”,箭早就飞射出去了。事实上,箭是会飞射出去的,所以“吉诺反论”反而证明了,“无限”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吉诺认定“无限”存在于现实中,显然错了,不过他的推论却很精彩,发人深省。

既然“无限”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那么存在于何处呢?我认为存在于心灵世界中,我们可以在心中想象“无限小”和“无限大”。吉诺所相信的宇宙静止不动,和佛教所说的不动明王、不动地菩萨,应该都在心灵世界中。

现在的科学必须接受数学,而“无限”是数学的基础之一,接受了数学,就是接受了心灵的存在。可是主张唯物论的科学家却不承认心灵的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我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无限”只存在于心灵世界的缘故。

十五、空与不空

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点是零度空间,一条没有粗细的直线是一度空间,一张没有厚薄的平面纸是二度空间,一个立体的箱子是三度空间。但是实际的世界全是三度空间,因为现实中,一个点必定有大小,有大小的点就是三度空间,零度空间纯属推理想象。以此类推,一度、二度空间也是推理想象。当然天空也是三度空间,它是无边无际的三度空间。

早晨太阳升起,黄昏太阳下山;夜晚月亮斜照,繁星点点,偶尔流星划过,流星雨则百年难得一见──这些都是天空的自然景象。

美国太空总署的航天飞机又升空了,环绕地球飞行,航天员从太空舱内出来太空漫步,修理出了问题的人造卫星,如哈伯天文望远镜等,或是建造可住人的太空站;每天航空公司无数的客机载着旅客在天空飞翔,很多人都有搭飞机的经验。这些都是科学在天空创造的事物。

以上所列举的景象和事物是现代生活中用到天空的部分,没有天空,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但是我们只注意这些景象和事物,却把天空遗忘了,几乎忘了它的存在。假如天空变成实心不空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大概是飞机撞山和地球撞太阳之类的世界末日景象吧!

中国老子深知“空”的重要,他在《道德经》中说,谁要实心的房子呢?只有空心的房子才有用。墻壁也需要空一部分做门窗;饭碗也是要空心的,实心的碗是没有用的碗;在车轮的中心挖一个洞,插一根轴,轮子才能转动,轴与洞必须保持空隙,轮子才不会被卡死,转不动了。讲到这里,有人开玩笑说:“只有一个例外,若有人送我金砖,最好不是空心的。”无论如何,空是有用的,这真是发人深省的看法。

现在一般人以为“空”就是没有用,事物才有用;若从老子的观点来看,显然是错了。“不空”的事物必须藉助“空”才能发挥大用,事物舍弃了“空”,就没有用了。

先以“不空”的物为例来说明:在高速公路上,汽车代表“不空”的物,车与车之间的空间代表“空”,当“空”缩小了,必然塞车,高速公路变成停车场,功用全失,这是许多人在春节期间经验的噩梦。再看计算机的记忆容量,数据储存在内存代表“不空”,未存入数据的内存代表“空”,我们总得留下一些“空”的内存,计算机才能运算,否则计算机就当机了。

再以“不空”的事为例说明之:在学术研讨会中,一篇一篇的论文连续发表。论文代表“不空”的事,而两篇论文中间通常预留二十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或者安排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喝茶时间,这些“空”閑时间,大家可以閑聊,激发灵感,精彩的创意大部分在此时产生。研讨活动进行得是否流畅尽兴,研讨成果是否丰硕,不仅与论文的内容有关,亦与“空”閑时间的安排有关,少了会僵化,多了会松散,恰到好处是工夫。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忙、赶、拼的日子,人人疲累;幸福自在的生活,大家羡慕,只要懂得忙里偷閑,适当调配“空”与“不空”,人生自是可以过得充实又自在。

佛陀也是注重“空”的圣者,“空”义的阐释着重在心灵层次,心灵若装满所知所见,没有预留空位,会像计算机一样当机;新知新观念没有空位存放,也就无法接受,何来学习进步?这样,人就变得愚癡了。若能将心灵放空放大如虚空一般,才能容纳一切智慧于心中,这或许就是佛陀说的般若智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