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个简陋而贫寒的农家小院里,几位仁爱志愿者与老乡依依惜别。黑暗中,老乡们用干枯黢黑的手抹去眼角流淌的泪水,志愿者们轻抚着老乡们清瘦的脊背。虽然相识短暂,生活迥异,然而一种无言的感动却在每个人的心间流淌,超越了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不同。“我们很快还会来看您,相信明天会更好!”听着志愿者们真诚的话语,老乡们默默地点头,尽管相互看不清神情,然而彼此的手握得更紧了。

这是仁爱志愿者们在内蒙贫困乡村走访贫困户的一幕。暮色降临,一轮圆月静静地悬挂在高远的天空,柔和的月光洒向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初冬略显荒凉的丘陵,照耀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金厂沟梁镇一座座静静的小村庄。一年一度的仁爱冬季送温暖活动如期展开,虽然内蒙赤峰敖汉旗的第一次实地调研结束,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沉甸甸的,感到要做的工作太多太多……

2011年11月10日,仁爱义工在镇党委宁春书记的带领下前往罗洛营子村。车沿着起伏不平的土路行驶,周围全是丘陵,裸露的土地可见布满沙石。两边是玉米地,早已收割完,只剩下一些干枯的玉米桿。这个村子属于山区,土质沙石多,人均不足三亩地,基本上种苞米,一亩地纯收入三四百元,除了种地,基本没有其它收入,所以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千元。宁书记指着地里的地膜说:“这里土地本来就比较贫瘠,由于缺水,农民只好用地膜保持水分不流失,可是地膜不可降解,会造成土壤硬化,加剧土地贫瘠,造成恶性循环。”

走进村子,看到一些残垣断壁,屋顶没有了,只剩残缺不全的墻。村书记说,这里太穷了,一些人家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到外地去了,屋顶拆了还能卖几个钱。大家还看到两边的柳树长得很奇怪,拧着长,这是由于缺水,很难长高。

第一户人家——见到大妈

来进调研的第一户人家,一位大妈拄着一根木棍出来迎接大家,虽然腿脚不好,但她脸上却带着淳朴的笑容,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里坐坐。

她家院子是用山上的小石头垒起来的,走进狭小的堂屋,地上有一些松树枝,準备用来烧火做饭,左边炉灶上的大锅里冒着热气,掀开盖子,里面热着大妈自己做的干豆包,右边的大锅里泡着许多荠菜疙瘩,大妈说这是要腌成咸菜的,冬天就靠吃这个。志愿者们扶着大妈进了里屋,只见里面除了土炕,就是几只早年留下来的柜子,和一台样式很老的电视机。她住的是土坯房,屋顶和四面墻都钉着塑料布,一是屋里透风,这样好保暖,二是免得墻上的土掉得满处都是。

大妈家的土炕上铺着一块城里人铺地的人造革,晚上睡觉时铺上褥子就睡了。她的腿脚不好,地基本靠亲戚帮着种。

第二户人家——贫穷的父母和生活“富足”的儿子

走进第二户人家,大家先是吃了一惊,一进院子,就看见一辆摩托车,院子一侧还有三只牲口。村书记说,这里住着两家,让你们看的是老两口的家,牲口和摩托车都是他儿子家的。

走进旁边的土房,见到两位朴实的老人,冯大爷64岁,患有心肌梗塞,一天不吃药就可能犯病。老人家身上的棉袄显得很旧了,他说穿了十多年了,是儿子给买的。他家房子是石头屋,用石头盖起来,再土和成泥巴糊起来。屋外放着一篮子红色的果子,志愿者们都以为是小沙果,老人说,这是他种的苹果,因为缺水,苹果长不大。

走出这家,大家很奇怪为什么好房没有留给老两口住。宁书记叹了口气,说:“当初盖就是为了儿子能说上媳妇,等有了孙子,又怕孙子冻着,只有苦自己了。”

第三户人家——艰难的小娟家

走到第三户人家,门口站着一个瘦瘦的小女孩,一位志愿者随口问道:“你多大了?”“14岁。”女孩答道。这让大家很吃惊,她的个子只有一米一的样子。又问:“你上几年级了?”女孩说:“没上学。”“为什么不上学?”女孩答:“拿不好笔。”村里的书记说:“唉,念了五六年,一年级都没念完。”

原来这个孩子叫冯小娟,患有智障。大家进了屋,看到一个很矮小的妇女,是小娟妈,也是智障。这家显然不如前两家干净,炕上的被褥显得黑黢黢的,一只小猫卧在铺上,被褥旁边放着几件破旧的衣服。这时小娟的爸爸进了屋,他很瘦,才51岁,已经满脸皱纹,显得很苍老。

小娟爸低声说,家里有11亩地,包括父亲去世前留下的和弟弟家的地,全都靠他一个人种,回家后还要给娘俩做饭。问他炕上的衣服是不是家里全部的衣服,他默默地点点头,低声说:“全家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人家给的。”又问小娟爸:“一年能攒下点钱吗?”“攒不下。”村主任说,小娟家的土坯房塌了,自己没钱盖,现在一家人住的是叔叔的屋,他去外地打工了,要是回来了,一家人还不知道住哪里呢。小娟家也在烧火做饭,可是满屋烟气呛人,原来是烟道不通,可是又没钱修。问小娟爸是否带娘俩看过病,他依然低声说:“没去过医院。”

走出他家,志愿者安慰他说:“您真的不容易。”少言寡语的小娟爸忽然扭过身去,用干枯的手抹去涌出的眼泪。“您多保重,我们还会来看您。”小娟爸表情显得很激动,可是欲言又止,然后默默而坚韧地走回了破旧的小屋。

宁书记也很感慨,说道:“这家男主人家里原来一定很穷,说不上媳妇,最后就只好找个智障的女人成家。没钱,没文化,不认命又有什么出路啊!”

第四户人家——苦难的曹大爷

走进第四户人家,男主人拄着拐杖出来迎接大家。他叫曹万义,之前家里还算过的去,但是去年得了脑血栓,家里一下子变得很困难。当时他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费用九千多元,把家里唯一的毛驴卖了,还借了钱,才付清住院费。现在他的左手蜷缩着伸不开,可他再没住过院,只是自己买点药吃。他说:“家里全靠我老伴,种地、整柴禾,要不是有她,我就饿死了啊!”

曹大爷的老伴71岁,她难过地说自己命苦,自己的大儿媳妇得了癌癥,二儿子还有残疾。志愿者们拉着老人的手说:“您真坚强!”“不坚强又咋整啊!”说着老人家不禁泪流满面。宁书记说:“想开些,你看这些好心的志愿者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的!”老人擦去眼泪,点点头说:“还是国家好!”曹大爷家的院子里也晒着一些玉米,老两口一共有一亩八分地,老伴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打了一千多斤棒子,一部分要打成棒渣子自己吃,一部分买了换点米面,还要留出明年开春的种子钱和花费钱。屋里的大缸里泡着白菜,準备腌好,一冬天他们就要吃这个,一直吃到来年五一,这中间他们吃不起新鲜的蔬菜。

走出曹大爷家的时候天色渐黑,大家只好返回镇上。路上,大家交流了心得,对于贫困有了更多的感知。宁书记说:“判断一家的贫困,主要是看家里的房子怎么样、院子里的玉米垛有多高,再就是家里有没有牲口、有什么摆设以及老乡吃穿的情况。村里富裕的人家都有了彩电、洗衣机什么的,可是咱们刚才看的几户除了土炕,就只是好多年前的老式柜子,都是请木匠打的。人的生存状态真是相差太大了,富有的人家,一顿饭可能是这里一户人家一年的开销啊!”

相关链接:

2011年仁爱年终送温暖筹备工作启动∵

仁爱足迹:温暖与苦难

仁爱足迹:一位单身老汉的家∵

仁爱足迹:贫寒孝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