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指导

列表

《普贤行愿品》经题解释与结构内容

修学指导“《普贤行愿品》经题解释与结构内容”。在中国佛教史上,《华严经》先后有过三次翻译。最早是在东晋,由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根据梵本翻译,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共60卷,34品,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消息,称《晋译华严》只相当于梵本的三万多偈,非为全本,于阗还有更为完整的梵本。于是武则天专门派遣使者前往于阗寻访该...

《普贤行愿品》在佛教中的地位及来历

修学指导“《普贤行愿品》在佛教中的地位及来历”。《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的一品。在佛教中,《华严经》地位至尊,素被誉为“经中之王”。经中展现的境界高远深邃,不可思议,超乎凡夫的思维和想象。所以然者,因为那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佛陀将自己所证境界和盘托出,以我们现有的程度去理解,自然存在困难。《行愿品》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学佛答疑(七)

修学指导“学佛答疑(七)”。问:略知佛法义理,但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怎么办?答:在人生道路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确实很不容易。学佛后,虽然知道一些道理,但那是佛菩萨的境界,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也是正常的。对佛法的认识,有一个量的问题。我们相信因果,是不是彻底相信呢?在未获真实体证前,这种相...

信仰∵见地∵行愿

修学指导“信仰∵见地∵行愿”。信仰、见地、行愿,是佛法修学的三大要领。不论在家学佛或出家修行,都应引起重视。一、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欲成就菩提,首先应当奠定信仰基础。《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修学要领所在。佛法甚深广大,不具信心,则不得其门而入;众生烦恼无边,缺乏智慧,则不能超越生死苦海...

学佛解答(八)

修学指导“学佛解答(八)”。问:很多人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答:乐观或悲观,主要和我们的性情有关,和成长经历有关,和思想深度有关,更和世界观及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关。悲观发展到极致,往往会走上绝路。很多哲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声名卓着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意义,找不到未来归宿,也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可见,悲观或...

学佛解答(五)

修学指导“学佛解答(五)”。问:解脱痛苦必须从“心”开始,那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吗?答: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围的人,彼此就更容易进行沟通。即使曾经有过...

学佛解答(四)

修学指导“学佛解答(四)”。问: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答:佛法中,“是”就是真实、正确的;“非”,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这一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以黑为白,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误的,“非”的。是非,还可以从道德角度来评判,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就属于“是”;...

学佛解答(二)

修学指导“学佛解答(二)”。问: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答:佛法中,“是”就是真实、正确的;“非”,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这一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以黑为白,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误的,“非”的。是非,还可以从道德角度来评判,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就属于“是”;...

学佛解答(六)

修学指导“学佛解答(六)”。问:什么是“般若”?答:般若是梵语,和汉语中智慧的含义相当。古德之所以不译为智慧,而采用音译,是因中国文化中的“智慧”一词,不足以充分体现般若的内涵。世间的智慧,是建立在人类经验之上,是有限而有缺陷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是无限的,以有限不能认识无限。何况,人类的理性是一柄双刃利剑,虽能带来很多利益,也...

学佛解答(一)

修学指导“学佛解答(一)”。问: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答:情,来自无尽生命的积累,力量巨大。若想根除情执,必须从“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着手。首先是戒的力量。情的产生须有具体对象,若不接触引发情执的因缘,就不会由此导致情感执着。即使过去生中积累了一些宿缘,若能以戒律严加防范、守护,缘也不易成熟。其次是定的力量。面对引发情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