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圣地——云阳寺

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题记

午睡醒来,瞥见了随意投在窗帘上的阳光,幽幽的,是深秋里很熟悉的那种色彩。这种幽幽的色彩使得周围静谧的有点寂灭,其间有种情愫从冥冥中旷渺里款款而来,远远地向我呼唤。心就那么颤抖了一下,整个思绪意念就这样毫不设防地被牵引到熟悉而永恒的地方。这一刻,我没有挣扎也不想挣扎。

我不知道,是命里情带得太多,还是情带得太少。小时候,常常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屋后,看那荆棘丛中稀啦啦的几片叶子在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便要流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自己渺小如沧海一粟。不明白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读高中了,还时常旷课,躲在二楼的寝室里,从窗户里呆呆地望着街道上的居民与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明白,他们每天紧张忙碌地过着日子到底有什么意义,总觉得自己是个平庸而多余的人。

一生中,最喜欢的是书与自然。此生,越来越觉得,自己只能与书自然做伴了。在许多个不设防的瞬间,总会跌入性情中的陷阱中,不可自拔也不想自拔。暑假里的一个雨天,终是按捺不住,骑车冲上了当地最高的山——云阳山。这座方圆七十余里,峰连七十一座的山,是南岳大帝每年的避暑圣地,也是我心灵的圣地。进入云阳山寺庙门的霎那,不禁怔住了:光线幽幽的庙里,一位很清秀的三十岁左右的道姑坐在右边的案几旁,正专心致志地抄写着什么。外面层层叠叠的雨声很温暖地包裹着整座庙宇,屋内静谧幽幽的光线也让人容易入心看书。在这样的氛围中,就连那菩萨及面目狰狞的金刚也不复存在了,眼前有的只是这专心致志。这个场景给了我莫大的震惊!多么熟悉的场景,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生,这不正是我内心渴慕的吗?忍不住地近前,看她抄写《金刚经》娟秀的字迹,和她一起探讨着《佛经》、《四柱预测学》。时间仿佛不存在了,空间也不存在了,一切显得多么温馨。那个雨天,我就和她在会心的交流中似乎走进了永恒。

傍晚时分,雨停了,站在路旁,脚下云雾缭绕,仿佛给人失重的感觉。大片大片的云涌向对面山峰,只几分钟的工夫,眼前一切都在云雾之中了。在这壮阔的景象中,我骤然间觉出了时空的永恒,自然的庄严。于是,在这四面无人的白云中,竟呜咽不止。

这个阳光懒洋洋的下午,我又一次不可遏止地骑车向云阳山顶冲去。路旁坦然伸展的树枝披满红叶,深草与杂柴都着上了厚实的色彩,满山满坳的青松杉树默默伫立着。只有这个时候,心才平静温和下来。我放慢车速,在清风中在树林间徜徉,沿着山坳水泥路一圈一圈往上移,等到了山顶之时,太阳已偏西了。

整个山林里,呈现肃穆色彩,地面铺满了深深的松针。《柬法忍》诗云“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大概是说的这样的境界了。拣一块松软的地方,闭目静坐,林子里所有的天籁之音都曼曼渺渺地入耳来。秋虫唧唧,鸟儿啾啾,风声瑟瑟。发源于顶端的山泉,蜿蜒盘曲蛇行。流经松林中平地时的安谧娴静,与穿过山间乱石的喧哗结合,组成了这千年亘古不变之音。几年前的一个夏夜,为了听这泉声,执意在简陋的云阳寺庙里住了一晚,却是平生最舒心最自在的一晚。

天色向晚之时,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云阳山寺庙隐在暮色的苍茫里,带着神秘和庄严。返照的夕阳给林子留下一抹亮色,整个山林愈显苍幽。晚风也带着清澈的凉意,爽利地轻轻掠过山林。许多树木叶子逐渐荒疏,显出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天宇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对俗世尘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圣经上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云阳山的空灵寂静大概就是这不可捉摸的圣灵了。

【赏析】

自然是一本经书,玄妙、清空。它可以给人带来从种种贪婪和执着中解脱出来的恬悦、闲适和睿智。自然是一个给人带来生命艺术的殿堂,从中飘来的天籁之音,可以沃开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对着自己的生活报以微笑和欣悦。作者把云阳山当作熟悉而永恒的地方,为山欢笑,为山流泪,为山而会心地交流。是云阳山,成为了自己精神的支柱;是云阳山,让作者认清了自己。难怪作者把空灵寂静的云阳山看作是心灵的圣地。情感细腻,文笔流畅,意境郁美,细细品味,温暖人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