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死亡病人的心理反应

行为科学研究所∵精神科∵柯俊铭∵王兴耀副教授

每一个人都害怕死亡,但不幸的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生命的原像一经揭露,就是自然界的生灭定律;生命的了悟来自于死亡的觉醒,可汲释生的智慧,故帮助临终病人面对死亡,进而克服或减轻其面对死亡事实时的心理反应,同时就是帮助自己证悟生命的意义。

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与面对死亡的恐惧,不但病人受苦,家属身心上的煎熬,也绝不亚于病患本人。若罹患了绝症而随着死亡脚步的接近时,无可避免的会引发家属与病人错纵复杂的情绪与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濒临死亡者的心情与医疗,亦干扰了病患家属自己原有的生活秩序与功能。病人体验到身体的逐渐衰退、痛苦逐渐增加;家属则意识到行将丧失亲人的悲恸,而最后往往是家人在看尽病人所受的折磨后,让病人抱憾以终,自己也可能过于哀伤,久久不能释怀。所以对于濒临死亡的病人,除了以医疗科技来减轻病人的痛苦外,让病人及其家属了解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反应,更有助于减低因死亡而产生的‘二度伤害’。关于死亡的恐惧,可以归纳为下列五点:

(一)对未知的恐惧:

死亡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死亡的滋味如何,死后人到那里去等;这些未知都会带来威胁和恐惧,同时也害怕提及死亡。

(二)对失落的恐惧:

生命里所有的、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在死亡时都会全部消失,所以人们会感到害怕。小孩面对死亡时,有时候反而比大人容易,这与我们的想像相反。因为小孩子没有那么多可以失落。因此,人拥有越多,丢掉的也越多,造成的恐惧也越大。

(三)对分离的恐惧:

如果是非常想要‘抓住’什么的人、非常‘黏’的人、舍不得的人,其分离的恐惧将会更大。

(四)对死亡时形貌及过程的恐惧:

有些病人对死亡时形貌的了解来自于电影或电视媒体,他害怕在死亡的过程中会相当挣扎而且很痛苦,使自己陷入恐惧之中。

(五)为未了的心愿或来不及补救的事而感到遗憾:

就像那首歌──‘如果还有明天’──中的一段歌词:‘如果还有明天,我要怎样妆扮我的脸’,也许这正是许多濒临死亡病人的心声。许多病人对于自己无法完成过去想做的事而感到懊悔,现在即使要做,可是在没有明天、也没办法说再见的情形下,当然是怀着哀伤和遗憾而去。

一般面对死亡时病人及其亲属的心态主要围绕在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特别的心理过程,即:

震惊:从最早的麻木、毫无感觉,进而到愤怒等情绪;期间从获知消息后开始,可以维持数小时或数天。

否认:顾名思义就是不相信这个消息,不能接受此事实;这段期间可能维持数天或数小时。

争取:病人或家属内心期望以其他的事或物,交换这不幸的事实;明显的行为,例如求神、问卜等。这段期间可能维持数星期。

忧郁:当病人或家属确定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时,失落的感觉油然而生,心情陷入谷底;这段期间由数星期到数个月不等。

接受:最后领悟到自艾自怜也是无济于事时,摆脱困扰的忧郁心情,进而转向接受事实。

上述这些心理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这些顺序排列发生,也非每一个人都必定经历过,但却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状况,精神科专业人员可以了解病人或家属面对死亡时,依其不同的心理阶段提供适当的协助。

目前***在***支持及各界努力下,缓和治疗/安宁照顾(hospice)的发展已有良好基础,藉由医疗团队的照护与家属的配合,充份克服病人和家属面对死亡时在肉体上的、情绪上的、社会的、精神上的困境,来提升病人与其家属的生活品质,可说是‘全人照顾’的典型。为着使这项服务更为完满,医护人员与家属应对濒死病人哀伤反应的来由及表现,有充份的了解,藉由适当的介入、咨商、辅导及治疗,使濒死病人能够坦然的、无憾的而且有尊严的走完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路程,相信这也是病人及其家属所期待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