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辅仁大学,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李叔同的自我觉察与实践之路--李叔同的心理发展历程

【英文标题】The∵way∵to∵self∵understan∵and∵practice∵of∵Li∵Sutong.---∵The∵psychological∵process∵of∵Li∵Sutong

【文章作者】陈姵璇

【指导教师】丁兴祥

【文章页数】146∵页

【中文关键词】李叔同|弘一大师|心理传记|艺术家|佛教|自我觉察∵

【英文关键词】Li∵Sutong∵

【中文摘要】

第一章讲述研究者研究李叔同的企图与原因感动的原因,来自于他的生命型态,呈现出太多与社会期待相反的地方,他的抗俗、不与社会妥协,坚持自我的追寻之路,在我身上也发生了,但他更勇敢,敢为自己说话,不妥协,我认为生活中常常存在一种冷峻的孤绝,即使在群众的包围中,即使在欢笑热闹气氛中,即使在温暖的情感交会中,都还会在背后升起某种担心,就是孤独也即将在不远处等待,这样的焦虑或许在我的学养中累积了很多种解释,却不为我所满足,直到我遇到他,我好像隐约的看见远方他独步的身影,有些熟悉,我明白了原来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最终我们也只剩下自己,所以我想从「他为何要出家?」开始,企图从找答案的过程中,也同样希望可以发现我生命的原貌。

第二章讲述研究者所引用的研究方法与文献,研究者使用心理传记的方法他也是个案数据的重整,经由基本资料的收集来创造传主的生命故事,资料收集的过程也历经考察、批判,但不是要找到推翻数据的证据,而是要跟时间轴、对传主价值观、背景社会、历史脉络契合,他是一个互相验证的过程。

第三章讲述研究者的研究策略,并且经过来回修改验证的程序,产生故事。

第四章为论文主体,主述传主生命故事,并交杂研究者个人的生命经验。

第五章为理论呈现,传记毕竟一种表现的成品,因此面对不同的听众就应该有不同的发声,而理论的呈现我也经历多次的修改,因为故事更动理论就跟着挪动,甚至是跟着不同传主的生命型态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甚至是同样的传主也可以从不同的面向讲出关于他生命所呈现的不同理论。因此还可以产生其它研究的新思惟,继续研究下去。在此我提出李叔同生命是回归本我的过程,提出他人格的习气之染并在持其志向的过程中,步向安身立命的终极幸福。

第六章为讨论与结论,在此我看到李叔同的自我发展历程,是一个生命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且加上我个人的反思。∵

【论文目次】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者的自白1

第二节∵研究者的企图3

第二章∵方法与文献探讨.10

第一节∵看不见的光影.10

第二节∵落叶终需归根.25

第三节∵整合策略.30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步骤.32

第一节∵研究对象.32

第二节∵资料收集与撰写故事的历程与展现.34

第四章∵李叔同的生命故事.38

第一节∵当时的佛教世界.38

第二节∵出家:半生飘零化身僧.41

第三节∵出生: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43

第四节∵上海:纵有才华宁放酒.51

第五节∵东瀛:清人志于洋学.60

第六节∵教书:十里西湖尽尘缘.70

第七节∵挣扎:重回出家现场.82

第八节∵从教:镜花水月即成空.∵.91

第九节∵怀念法师:碧海青天夜夜心.98

第五章∵走向「我」的觉察及实践之路的李叔同100

第一节∵谈自我的觉察100

第二节∵习气之染104

第三节∵持其志向114

第四节∵李叔同断食的生命经验与高峰经验.121

第五节∵李叔同的安身立命之道.125

第六章∵讨论与结论.∵.129

第一节∵从李叔同看中国人的自我发展阶段130

第二节∵李叔同之道131

第三节∵本研究的建议与限制132

参考书目.135

图一:传递关系图11

图二:典范转移的架构13

图三:个体生命的理解与生命进展21

图四23

图五:Kuhn科学结构的革命23

图六:心理传记学与本土心理学对照图30

图七:论文方向图31

图八:故事呈现历程图34

图九:李叔同「我」的觉察历程.100

图十:真人、气质与外显行为间的动态历程.113

图十一:李叔同的自我发展.130

表一:实证主义典范与自然主义典范之比较16

表二:多元典范之比较17

附注一∵李叔同一生所使用过的名称.138

附注二∵作品概述.142∵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书目

丁兴祥∵(2001):心理传记的发展及其相关的研究问题。台北市:应用心理学研究,12期。

王寿南∵(1978):中国历代思想家。台北市:***商务印书。

弘一∵(1940):索性做了和尚。新店市:圆明出版社。

弘一∵(1976):弘一大师文钞。台北市:七海印刷。

弘一∵(1980):弘一大师格言别集。台北市:天华出版社。

弘一∵(1980):弘一大师演讲全集。台北市:天华出版社。

田涛∵(2001):百年家族─李叔同。新店市:立绪文化。

牟宗三∵(1983):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市:***学生。

余德慧∵(2002):心学:中国本我心理学的开展。台北市:本土心理学研究。

林子青∵(2000):长亭古道芳草碧。台北市:法鼓文化。

林子青∵(1944):弘一大师新谱。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

林正弘∵(1991):伽利略.波柏.科学说明。台北:东大。

林毓生∵(民72):思想与人物。台北市:联经。

邱惟真∵(1996):(朱光潜自我之建构:一种叙说式研究)。辅仁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祥美∵(1994):(梁启超生命梦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种心理传记的研究)。辅仁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赖诚斌∵(1994):(乡下人的战争:沈从文的生命故事)。辅仁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星云大师∵(1998):弘一大师文集选要。台北市: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倪鸣香∵(2002)∵Schulze,T.∵着(1995):教育学中的传记研究─缘起∵进展展望。台北:政大。

唐振常∵(1989):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德刚∵(1998):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纵论。台北:远流。

孙常炜∵(1990):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市:***商务印书。

徐星平∵(1993):弘一大师。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庄耀嘉∵(1990):马斯洛─人本心理学之父。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郭薀静∵(1989):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陈星∵(1994):芳草碧连天。台北市:业强出版社。

陈星∵(1994):李叔同歌曲寻绎。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陈慧剑∵(1985):弘一大师传。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

陈慧剑∵(1995):弘一大师论。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

陈慧剑∵(1998):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台北市:弘一大师纪念学刊印行。

陆洛∵(2001):中国人幸福感之内涵、测量及相关因素探讨。高雄医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

麻天祥∵(1990):(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佛教学术论点(41))。台北市:佛光山文教基经会印行。

傅伟勋∵(1998):生命的学问。台北市:生智出版社。

黄光国∵(2001)社会科学的理路。台北:心理。

杨儒宾∵着(1999):自我与我及民意。台大:本土与西方系列讨论会。

叶启政∵着(1994):对社会研究「本土化」主张的解读。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期,52-79。

刘士豪.黄芳田∵译(1998):我是谁。台北:远流。

刘君灿(1990)由不连续到连续─对孔恩知识典范论的探讨。见(谈科技思想史)。台北:远流。

潘弘辉∵着(2000):夕阳山外山。台北市:联经。

龚卓君∵译(1998):人及其象征。台北:立绪。

西文参考书目

Bruner,J.(1992).Narrative∵construction∵of∵reality.In∵H.BeilinP.Pufall(Eds.),Prospects∵and∵possibilities.Hillsdale,NJ:LEA.

Denzin,N.K.LincolnY.S.(2000).(Ed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Thousand∵Oaks,CA:Sage.

Donald∵B.J.∵(1995).∵Fidelity∵as∵a∵criterion∵for∵practicing∵and∵evaluating∵narrative∵inquiry.In∵Hatch∵J.A.∵and∵Wisniewski∵R.∵Life∵History∵and∵Narrative.∵Arizona∵State∵University:The∵Falmer.

Gergen,K.J.Gergen,M.M.(1984).Narrative∵Psychology:The∵stored∵Nature∵of∵Human∵Conduct.New∵York:Praeger.

Gergen,K.J.Gergen,M.M.(1988).Narrative∵and∵the∵self∵as∵relationship.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1.NY:Academic∵Press.

Guba,E.G.(1990).(Ed.)The∵paradigm∵dialog.Newbury∵Park,CA:Sage.

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inquiry.Newbury∵Park,CA:sage.

Lincoln,Y.S.Guba,E.G.(2000).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Paradigmatic∵Controversies,Contradictions,and∵Emerging∵confluences.London:Sage.

McAdams,D.P.Ochberg,R.L.(1988).Psychobiography∵and∵Life∵Narratives.Durham∵and∵London:Duke∵University.

Murry,S.(1998).Jung∵Map∵Of∵The∵Soul.Carus.

Polkinghorne,D.(1983).Methodology∵for∵the∵human∵sciences:System∵of∵inquiry.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

Polkinghorne,D.(1995)Narrative∵configuration∵in∵qualitative∵analysisi.In∵Hatch∵J.A.∵and∵Wisniewski∵R.Life∵History∵and∵Narrative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The∵Falmer.

Riessman,C.K.(1993).Narrative∵analysis.Newburg∵Park,CA:Sage.

Runyan,W.M.(1982):Life∵histories∵and∵Psychobiography:Explorations∵in∵theory∵and∵methos.N.Y.:Oxford∵University.

Runyan,W.M.(1990).Inpidual∵Lives∵and∵the∵Structure∵of∵Personality∵Psychology∵.In∵Rabin,A.I;Zucker,R.A;Emmons,∵R.A;Frank∵,S(Eds).Studying∵Persons∵and∵Lives.N.Y.:Springer.

Spence,D.P.(1982).Narrative∵Truth∵and∵Historical∵Truth:Meaning∵and∵Interpretation∵in∵psychoanalysis.NY:Norton.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