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京不知此处夕照寺

夕照寺在明清时期,颇有名气,许多官僚、文人都在此相聚。时至今日,夕照寺正在重建,当年美景不复存在。

向芳文/摄

此刻寻访

记者沿途寻访夕照寺的踪迹,发现位于崇文区夕照寺中街的夕照寺已经变成了一个施工工地。门口遇到了施工的工人。

工人:“这里不让进,你在这儿干吗?”

记者:“我来看看现在的夕照寺。

工人:“夕照寺?这里是工地,不是寺庙。”

记者:“夕照寺就在这儿你不知道?”

工人一脸茫然。

记者透过施工工地围墙往里看,发现根本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个寺庙。住在旁边的小区居民都说,这里在盖新的小区吧。

在夕照寺大街住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乔大爷讲到夕照寺现在的状况,连连叹息,早在施工前,夕照寺内的只剩下两殿,东配殿早已倒塌,前殿也接近坍塌,只有后殿保存状况稍微好点。仅存的两殿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蒿草,门窗破败。院内垃圾遍地,砖砾散乱,根本看不出寺庙的影子。昔日的景观,现在是难觅踪影。回忆起往昔的夕照寺,乔大爷也是感叹不已。

那时记忆

20世纪50年代,他在夕照寺大街出生。儿时的印象中,夕照寺很大很空,里面几乎看不到什么人,他与小伙伴经常一块搭伴到夕照寺里玩耍,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滚铁环”、“撞拐”,几个人在大院里头横冲直撞也无人过问,只是时间玩的长了,经常是日落西下,他的父亲就会跑到夕照寺拎着他的耳朵把他带回家。

夕照寺里有几株古松,听父亲说,当初日本侵华时,要砍掉寺里的古松,是寺里的老和尚拼命保护,现在才能看到。这个老和尚是不是他儿时所见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无从得知。现在古松也没了影子,听说被移走了。

当时最有趣的,当数听寺里的老和尚念经。经常是在一声声撞钟声音中,老和尚喃喃自语。他与小伙伴们此时也不玩耍了,仿佛被镇住一般,守在殿门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和尚,听着老和尚念出的佛经。老和尚念完后,他们几个还会似模似样的双手合十,学着老和尚朝着殿中的大菩萨弯腰拜下。

夕照寺后来成了一家工厂——北京拉锁厂,上世纪80年代,他的孩子出生后,他与妻子就一直在拉锁厂工作,在童年玩乐的地方赚钱养家。

他拿出保存的孩子日记,当初他的孩子在夕照寺西面的一所小学读书,学校与夕照寺大概相距100米左右,叫做“育锋小学”,解放前是一座孤儿院,叫做“育婴堂”,现在是崇文区教委办公地。

孩子的日记中写道,爸爸在拉锁厂工作,工厂最里面是一个很高的车间,走到头向西拐就是工厂的熔炉。听爸爸说,拉锁厂以前是一座寺庙,寺庙的名字与所住的地方同名,也叫做夕照寺,熔炉的位置也是原来后殿的位置。工厂中间大约一半的位置是爸爸的工作场所,在一条很黑很潮湿的小路之后,就是夕照寺的大殿,但是一点都看不出来这是寺庙的大殿。

他感叹的是,不仅仅是他的小孩,80年代后出生的小孩甚至不知道那里面真正还存在着一个“寺”,只知道那曾经是个工厂。

此后,夕照寺街经过几次扩建,路两侧的平房几乎被拆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档小区。每次遛弯走到夕照寺,他都忍不住进去看看。现在重建已经不让人走进,但是他还是会站在工地的铁门边看看,夕照寺现在建设的怎样了。“不知道重建后,那些壁画、古松还能不能重现?”他忧心忡忡。

曾经流传

夕照寺具体是哪年创建的,史书都记载不详。但据乾隆所刻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八卷所收藏的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题词可以知道,夕照寺在明初即已存在了。

据史书记载,明正统年间,爱国将领于谦曾到过此寺,寺僧普朗请于谦为其师傅古拙俊禅师所作《中塔图》题词,于谦欣然挥墨。

清代顺治初年,夕照寺仅存屋一楹,但不久就修复起来。雍正年间,一位高僧文觉禅师退居于夕照寺,将夕照寺殿宇修葺完整。乾隆年间,又在后殿两隔墙增添壁画,左边为王安昆所书《高松赋》,右边为陈寿山所画《古松图》,流传至今。

从《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备案》可以了解到,夕照寺面积约20余亩,殿房共108间,南向有山门殿,大雄宝殿在中,大悲殿在后,东西配殿,方丈院,后院,砖塔,停灵房。

当时的夕照寺壮丽辉煌,山门殿上有“古迹夕照寺”五个字,大殿中有木屏风,有二尺高的红木精雕一尊,雕刻栩栩如生,让人不忍离去。院中有石碑,但是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中间的大雄宝殿共三间,供奉三世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还列有十八罗汉像。大悲殿五间,中间三间供奉千手观音、文殊和关羽。东西配殿阁10间,用来停放灵柩。

过往典藏

夕照寺在明清时颇有些名气,许多文人骚客、画家书僧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一些书画墨迹。文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挥毫泼墨。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壁画。

夕照寺寺内的大悲殿西壁画有《古松图》,是画家陈寿山于乾隆年间所画。史料上记载,《古松图》共画古松五棵,四株向外,一株内倾,很有空间感。松树枝干虬劲,松针密复,笔墨酣畅,形体厚重。乔大爷童年在这儿游玩时,经常会站在西壁前看《古松图》,“感觉到在日照时似乎有松枝在摇动。”据说画上原无题款,左角署名的“寿山陈松写”五个字是后人添加的。

此画作者陈寿山的生平据说坎坷不断,他怀才不遇,一生穷困潦倒,不到50岁就过世了。他的画又因沿袭郑板桥的痕迹,遭到非议。这古松图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绝作。但是,《古松图》所在的大殿早已经成为车间,《古松图》已经不可能存在。

其次,大悲殿的东壁有王安昆所写的梁朝沈约的《高松赋》,笔势飘逸潇洒,一气呵成。《古松图》和《高松赋》被称为夕照寺的镇庙之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