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禅寺史话

万寿寺,又名万寿禅寺、万寿禅院,全称“祝圣万寿护国禅寺”,原址在海丰县城西郊(原寺址明嘉靖《县志》记之为“旧寺场”,俗称庵地湖,今海丰县中医院所处)。宋朝康定元年(1040)庚辰,海丰知县谭昉奉旨创建,地方官吏以岁时集寺祝圣。

宋代时天下名山胜水始设“八景”。之后,海丰亦因人文昌盛而有“八景”之设,万寿寺以“古寺晨钟”而与“莲峰叠翠”、“丽江月色”等齐名,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更名“万寿晓钟”。清晨的古寺,其钟声穿云破晓,禅师击钟随唱偈语,计击三遍鸣钟108响,梵韵悠扬,以祈祝国泰民安、万物祯祥,成为人们乐道喜闻的名胜,历代名人骚客留下无数诗篇。

明代重视对佛教的管理,洪武十五年(1382),诏令各府、县设置僧道司,海丰县僧会司设在万寿寺。清代沿置,历代均由该寺方丈任“僧会”之职,掌管全县佛教事务。

明景泰三年(1452),万寿寺移建于海丰县城东侧(今海城镇龙门社区中山西路,县总工会旧址),总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进深三座,面宽各五间,前座为天王殿,中座为大雄宝殿,大殿前为阳埕和月台,后座为观音殿。寺院两侧分别建置禅堂、法堂、钟楼、鼓楼、僧寮、香积厨等,天王殿前甬道建立山门牌坊、东西两侧围垣,山门外称“寺前街”(即今中山西路)。

明嘉靖四年(1525),住持德广和尚化募改建县城外的东门桥。嘉靖三十四年(1555),高僧明琦和尚住持重修万寿寺,阐扬圣教,禅风丕振;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张济时创建五坡庵,并请明琦和尚派二位徒弟住庵兼管表忠祠,五坡庵遂成万寿寺之分支。

明万历初年,照虚和尚分支创建龙山准提阁,一则为本寺之分院;二则便于过往的云游僧人挂单;三则为县城扼守龙津水口而建,故而俗称该阁曰“下庵”。

万历二十年(1592),高僧照亮(福建连城人)和尚重兴海丰佛教,开山创寺,弘法传灯,开坛授戒,广度僧徒。时承海丰殷富姚应明(祖籍连城)、黄卿、叶珠等鼎力捐助,创建万善堂(又名观音堂,在万寿寺北侧,坐西向东)作为该寺的分院,其后,重修万寿观音殿。明万历末年,普胜(南海人)和尚住持该寺。

明末,海丰数次灾荒,照亮和尚等极力化募协助知县救灾,于万寿寺前搭棚施粥赈济饥民。

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十六日,因北门外、桥仔头、寺前街居民遭山贼曾振抢劫,掳掠男女千余人,被烧毁房屋数百间。次年(1643)八月,海丰知县陈振奇筑建“东城”,∵防御贼寇,以安民生。万寿寺居于“东城”之内。今寺后北面距观音殿后墙约13米尚存城墙一段。

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海贼苏成树旗声称复明攻夺县城,不果,攻入东城将黄世耀(明天启举人,任富川县令)之府第占据为巢。其时,南明永历政权参将薛进自称“破虏大将军”率部攻夺东城,驱赶苏成,将东城房屋指为贼巢,尽行拆毁,仅保存万寿寺、金花庙、东岳庙、天罡庙及黄氏宅第,以黄世耀之府充作衙署。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二十七日,平南右翼将军固山班志富统领清兵攻杀海丰县城,薛进投降,至此,海丰归顺清朝。时因兵劫之害,罹难者有万余人,该寺僧众毅然带领百姓义民收埋尸骨,于县城西郊、北郊造冢数穴。

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五月,黄世耀之子黄集将其府第变卖改为万寿寺前之用地,班固山召集海丰官员崔起、李得功和富绅叶维菱、姚弘中等捐资大规模修建该寺,邑庠蒋辅卿负责督工并记其始末,《重建万寿寺记》碑刻今尚存于该寺西侧。

清顺治十年(1653)癸巳,海丰大饥,万寿寺僧又鼎力化募赈济饥民。清康熙初年,源崐和尚住持万寿寺,其尝游丰城山水名胜,在大云岭长春洞石壁题刻“长春洞八景”。

清乾隆十三年(1748)十月,重建万寿寺,寺门额石匾今尚存于县博物馆。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万寿寺秀和(号默忍)禅师荣任潮州府开元寺方丈,其原于乾隆末年出家万寿寺,法系临济正宗,时驻锡开元寺依妙谛(号法言)禅师接法,属曹洞宗第四十世,系属清代开元第八世;秀和禅师传二徒:静观(号契旨)、静修(号契念)。同期,出家于万寿寺的弥昭(号契亮)禅师任开元寺职事。万寿禅寺僧才辈出由此可见一斑。

清光绪四年(1878)九月,万寿寺方丈果印(号虔修,通晓堪舆)和尚率领海丰、归善(今惠东)、陆丰诸山长老、重修明代各寺庵开山和尚暨历(清)代师祖之墓塔,择地于县城北郊十里之石狮山侧,瘗藏三十多位师祖灵骨,其碑文镌刻:

“明崇祯壬午年仲秋吉旦迁葬,清光绪戊寅年季秋下浣重修,明开山师祖照亮、照虚老和尚、普耀、普行、普容老和尚、通润、通法、通愿老和尚历代普同之塔,海、归、陆邑诸山绍法裔孙等永奉祀”。

据考证,其中照亮(号扫云)和尚系罗畲丫髻山庵、万善堂、羊蹄岭弥陀庵(即翦翠庵)、赤山寺、大道庵等开山中兴祖师,照虚和尚系龙山准提阁开山祖师,普耀和尚系湖田古刹开山祖师,普容(号仰空)、通法(号印真)均系莲花山鸡鸣寺和莲花庵开山祖师,通润(号印宗)和尚系银瓶山金竹寺开山祖师。至清代中期,其绍法徒裔遍传海丰、归善、陆丰三县,由是足见明末至清中叶是海丰佛教鼎盛之际。

自民国十三年(1924)以后,因政局动荡,波及沙门衰落,以致原墓塔失祀而被俗人作塜占挤。迨至2000年,承大道庵主张爱老人宏愿重造祖塔,得蒙马崔先生偕其女马纯居士慷慨捐资十余万元,以成其事,遂迁建于大道庵左侧。在原墓塔历代祖师骨灰中捡出有玉质佛珠数颗、铜质衣(袈裟)环和衣扣一套等文物,均仍藏于塔内。

清光绪末年,先后有僧广进禅师、洞华禅师(今惠东县多祝镇人)住持万寿寺。清末民初,仅有僧慧空(今惠东县双金镇人,俗姓赖)禅师居此。其时,归善县(今惠东)西来古刹祯宗禅师常寄锡万寿寺,弘扬佛法和传授武术。

今莲花山顶的莲花古刹西侧、大道庵北侧及海城镇新望双桂山村后面等处,尚存该寺清代僧人墓塔三座。

历代师祖的墓塔碑记对研究海丰明清时期的佛教史、宗派源流等具有一定价值。

上世纪20年代初,彭湃组织领导农民运动,进一步组织工人阶级开展革命工作,于民国十四年(1925)四月二十四日,海丰县城各行业工友代表假座王氏祖祠召开代表大会,推举陈舜仪、陈振韬、林道文等为总工会筹备处执行委员。因王氏祖祠地方狭隘,乃借用万寿寺为办公场所,并予修整。民国十五年(1926)∵五月一日,海丰二十个行业的县级工会——海丰县总工会正式成立,陈舜仪任主席。永顺班、永福班剧团在寺前搭起双班戏台演戏庆祝,盛况空前。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海丰县党部设在万寿寺。1943秋,该寺左侧禅堂作为东田镇小学,创办人陈潜,招收东城社、东笏社、高田社学生就读。抗战时遭受日寇破坏,之后,邑人进行重修。

1950年春节,共青团海丰县委会在万寿寺举办青年培训班。1950年4月,召开海丰县首届人大会议,该寺曾作代表们的住宿处。1953年12月,海丰县总工会成立,办公场所设在万寿寺。1963年,海丰县人民委员会颁布万寿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寺前甬道牌坊现已被建成楼房,甬道西侧(与马氏民宅相隔)土地约200平方米被改建为平房,寺宇东西两土地亦被挪为他用。然而,万寿寺三座佛殿的概貌基本保存,除中座现被出租为舞蹈培训场所外,其余佛殿闲置。漫步其中,犹见古迹规模。

万寿寺有关宗教史料、文物,是海丰文化遗产之一,值得保护和研究。(梁水良∵吴福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