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公信仰”上部

关羽在海峡两岸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忠诚、仁义和勇敢一直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景仰。可以说,从一名在历史典籍中只占很短篇幅的武将,到无人不晓、庙寺遍天下的大帝圣人,关羽在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里长成了一棵儒、释、道三教都共同推崇的大树,枝叶甚至蔓延到了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作为一名真实的历史人物,关公有着许多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许多传奇,这位在史书典籍中仅仅有“万人敌”的寥寥数笔的隔世人物,不断地被历朝历代的人们别有用意地叠加上了“忠、义、仁、勇、信”这样一些道德符号,并且打通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文化经脉,他还空前绝后地分别以佛家的护法、道教的天尊以及儒家的圣人的身份,出现在了无论朝野、三教不拒的精神殿堂里,成了后人回望中国文化时不容忽略的一个独特现象。

关羽从凡人到帝圣。“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着,真所谓荡乎难名。”这副清代关庙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

首先,儒者与关公信仰。相传关羽平生喜看《春秋》,但是却没有留下什么宏言阔论。倒是传说中曾经书写过几句诸如“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等劝世格言,然而他却被视作是儒家学说的最好实践者。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被儒教徒奉为圣人,对儒家学说贡献巨大的孟子则被尊为亚圣,倒是关羽这名没有用刀笔立言的武将,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演绎、神化,已经在历史演进中被抽离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并且成了最有说服力的努力实践儒家学说的身教者,于是被世人尊为“关圣”。其忠、义、仁、勇、信精神昭示千古,尤其其忠于主,义于金兰,正符合后世儒家帝王的训诫,因此儒家当然要以其之力宣扬及巩固自身的主流文化。

关于佛教与关公信仰,这是见载于书籍的第一个关于“关羽显灵”的故事。书载:南陈光大年间,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青游历经过湖北当阳,遥望玉泉山山色如兰,上有紫云如盖,以为圣地。于是入山寻之,夜见怪物千状,有大神人美髯者与其谈话,自称汉将军关云长,“感师道行愿,舍此山作师道场,就护佛法”。于是,智青即对关羽授五戒,使他永护佛法。

智青编造这个故事的用意,在于当时的南北朝,正是外来宗教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展开从源流到教义的大论战之时,佛教几占上风。然而,外来文化最终还须本土化,即与传统文化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妥协,方能真正渗入民众的心中。这一点,俗家陈姓、父亲封侯地方的智青和尚深深明白。智青宣扬“关羽显灵”故事所在地当阳,是有着巫风淫祠民俗的楚地,当地人深信“解使鬼法”、“役使鬼物”,因此这一故事新编为当地民众深信不已,遂后更四处散播。

于是,在历史上武功并不算显赫的关羽在佛教中担任护法神,后世更将其列为伽蓝神之一。从西土传入的佛教将中国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物纳入自家体系,中国人开始在寺院中看到自己人化身的神,被裹到了民俗信仰中的关羽成了嫁接外来宗教的最好桥梁。

智青的这一高超的佛教本土化举措意义深远,天台宗开始成为一个流传最广、历时最久的佛教宗派。此外,关羽也自此由俗世跻身神境,成为可供庶民供奉的神。即便是到了今天,在参观一些寺庙时,你还可以看到关羽陪侍佛祖的供奉。

道教为了深孚民心,也利用关羽的牌子,捏造了一个“关公战蚩尤”故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运城的盐池水减,深赖盐业的课税难以完成。派下去考察的官员回来说是轩辕的死对头蚩尤在作乱,于是当时深信道教的皇帝宋真宗请来了信州张天师作法,召来“忠而勇”的“蜀将军关某”,最后是“披甲仗剑”的“美髯者”将蚩尤打败,运城的盐池水满如故,周匝百里。

这一故事经由官方的宣扬,为关羽披上了一件神化的外衣,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山西南部的一些地方戏曲锣鼓杂戏中,还有一个神话剧目,名字就叫做《关公战蚩尤》。如此跨越时空的拉郎配,当然是道徒们编造出来糊弄皇上和民众的。事实上,当时解州盐池干涸减产纯属自然,后来又被大水浸坏。直至崇宁四年修复后,才创开四千四百余畦。

这样的故事在宋以来屡见不鲜。像在明代,有一次倭寇进攻浙江余姚城,城池危在旦夕,当地人到灵绪山关庙祈祷,最后得以击退倭寇的进攻。事后乡贤管氏、钱氏、叶氏倡议扩修关庙。关帝的道教信仰在民间的渗入程度可见一斑。(海峡之声记者庄江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