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地自己戴上有色眼镜,产生了莫须有的误会所致。

本章所要讨论的。就是要帮助读者们取下自己预先戴上的有色眼镜,希望能藉此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如果能因此而进一步地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澄清对佛教的误解,不管那是你听来的或自己看到的,那都是作者所最欣喜盼望的了。

至于一般人对佛教的种种误解,我把它归纳为八项,以便加以叙述说明:

第一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

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

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

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现,或听到一些“先入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智慧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有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话,他本知早就“迷信”了——迷信他人的胡说。

释迦牟尼从不强迫弟了们盲从的信仰,同时鼓励他们发问。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章中的第十点“佛教是民主和自由”里,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同学们可以参照阅读。

佛教的经典同一般宗教的经典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那就是佛经是准许怀疑、研究的;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

佛会经教导弟子们说: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一件可疑的事是应该起疑的。

佛认为一个人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

佛教更伟大的思想还不止于此,佛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因为“他是我们的导师”而就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而要求弟子们要在:“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教不认为怀疑是罪恶或愚蠢,反而认为怀疑是达到觉悟的途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可说明这种实事求是是精神。

所以梁任公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难道他是信口胡说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