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曾经发愿出家,后来没有出家,行吗?

答:没有出家就没有出家嘛,想出家的时候再出嘛!

问:出家是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

答:你们觉得出家是一种逃避,我还觉得世俗的生活是一种逃避,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讲到,在我们生命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性,那才是生命真正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向内追求,而是盲目地向外寻找,通过各种娱乐来麻醉自己,不是一种最大的逃避吗?

每个人只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是消极厌世,都算不上逃避。你们的追求是求学,是成家立业,我们的追求是开智慧、完善人格,从人生的追求来看,我们比你们还积极。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只是在过一种习俗所约定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的。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对每个人来说,消极和积极都是相对的,我们选择了文科的时候对理科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选择经商的时候就会对做学问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问:出家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

答:如果没有烦恼就成佛了。但对于世间的人来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修养不同,烦恼自然也就不同。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是哪里来的?是自己找来的。一个人超然物外的人,烦恼自然会少很多,而我们要求得越多,烦恼相应也就越多。我们想要结婚成家,殊不知,结婚成家就是烦恼的开始,而生儿育女更是牵挂的开始;我们想要事业有成,可是,事业做得越大,我们就会陷得越深,就会有操不完的心,有忙不完的工作。

我出家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家庭和工作之类的问题,所以,这些烦恼对我来说都不存在。就我个人来说,一直是随缘弘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也没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执着,烦恼应该说是不太明显。

问: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答: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出家。另外,家里的关系要处理好。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却不是原则性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虚云老和尚,虽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也还是出家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父母对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让他们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来了,这种情况也很多。

如果已经结婚了,出家之前当然先要离婚。从年龄上看,戒律里规定,7岁以下不能出家,60岁以上不能出家,因为在那样的年龄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要人家养着你。所以说,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后让别人来照顾你。还有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如果担任比较重要的党政职务,必须辞职之后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债,必须把债还清以后才能出家;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如阴阳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坏他人梵行、贼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参与过僧团内部重要会议的人不能出家。总之,有十三种情况会造成出家的障碍,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

下面再回答一下你们所关心的另一些问题。对于出家人来说,户口和档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里的僧人都没有户口,真正把户口迁到寺庙里面的没有几个。我所在的南普陀住了三百多个出家人,差不多只有二、三十个人有户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够长期地、稳定地住在那里,就会设法将其户口迁到寺院,但对出家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无论有没有户口,待遇是一样的。另外,你住在哪个寺院,就由哪个寺院给你提供日常所需及医疗费用。寺院的经济是独立的,国家对于寺院的政策是自己养活自己。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某些寺院拥有土地,可以从事一些农业生产,还有很多寺院的收入来自旅游业。僧人的基本生活绝对有保障,在可能的情况下,寺院还会将部分收入用于慈善和弘法活动的开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