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辉法师随缘开示录

问:何为喜舍行愿门?

答:喜舍行愿门是秉持佛陀行无缘慈、运同体悲,以四摄六度、普利群生为其根本宗旨。我们把所有被救助的种种弱势群体都视为长者如父母、平辈者为兄弟姐妹、晚辈者为子女。他们是我宿世的六亲眷属,是未来的诸上善人。通过救助,我们与彼广结善缘、结法缘;通过救助,体现了佛子的慈悲心,增长了我们的菩提心。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喜舍行愿门者,是一切禅教律密净之诸大乘法根本之核心。

问:为什么说喜舍行愿门是一切禅教律密净之诸大乘法根本之核心?在此门里如何去体会各宗的密意?

答:喜舍行愿者,以菩提心为根、以慈悲行为本,无我为相、四无量心为体、四摄六度为用。一切大乘教重于利生,所有显密法旨在觉他。是故,喜舍行愿门者,乃畅我佛如来出世利生一大事因缘也。禅教律密诸法如果不修慈悲济世利生之行,如何能够断惑证真、出离三界、了生脱死、直至证得无上菩提呢?

问:您一直倡导喜舍行愿门,那么此门的内涵具体是什么?如何修?

答:此之法门,并非某人独创,乃源于释尊所说诸大乘教、显密法中菩萨所修一切四摄、诸波罗密门。学人认为:大乘法门,首重立足人间,自行化他。该法门以人道众生为主体,利生先应利人。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所以,应把寻声救苦、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不求己身安乐,但愿众生离苦、承担众生苦难、替诸众生受诸苦恼……诸于此类的法宝慧语,均应落实在人间救助生活苦难的人群的实际行为中,口说心行方显佛子本真矣!弘德人之修行法则,即是凡大乘诸经、西天东土、历代圣贤要求我们如何持一切律仪,摄一切善法,饶益苦难有情的教导,我们应当逐句逐条地落实在我们的行愿中。

问:喜舍行愿门的传承、师承、所依经论?

答:喜舍行愿门传承于本师释迦世尊,师承于西天东土历代大乘显密教宗之诸祖圣贤,所以说它不是一个教外别传之法,而是一切显密大乘教典之神髓。因为弘德人要求自己将大乘教典的智慧法语落实在具体的摄受众生、利益人群的行为中,是重切实行持的法门。故把它叫慈悲喜舍、普利人间有情的法门。此者为***大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重于师资道合,心印契合。不重传承、师承。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凡大乘显密教典中有关救济众生之法语,均为喜舍行愿门行者所应实修实行。与传统修法不同的是:此法不仅以寺庵、佛堂、精舍之地做道场,更以世间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之地做道场,自行化他的对象不仅是三途六道众生,而更以“利生首重利人”为其旨趣。

问:在喜舍行愿门里,怎样做到佛法与世间法圆融不二的运用?

答:此门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圆融世出世法。以“众善奉行”为本,自觉觉他为门。运无缘慈、同体悲而救济人间苦难众生丕振宗风,大畅如来出世利人之本怀。慈悲摄受,方便接引,善巧利生,法雨普施,润泽群生,财法二施,尽现佛子忘我利人之行愿。

问:自古以来佛教以晨钟暮鼓、殿宇高阁被世人所接受,您现在所倡导的慈济法门即无念佛诵经,又不见高阁殿宇,而且大家的言语都很随意,在这样的情况下……

答:安坐于殿宇高阁,倾听晨钟暮鼓,诵经礼佛,持咒拜忏诸法,旨在让人对三宝生起恭敬、仰慕之心,从而断疑生信,祛惑证真。我们从寺院走向社会,而且又是奔波在最困苦的,被社会、被学佛人遗忘的角落,并把我们所到穷山恶水之地作为学菩萨法、行菩提道清净安乐之道场。生活在那里最困苦的父老乡亲就是我们的眷属。前者,侧重在修持定慧,上求无上佛智;后者,侧重奉行大悲,落实在觉人利他。此两者相辅相成,犹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所谓悲智双运,不可缺也。

问:您认为此门应怎样维持和显现佛教特色?修行者如何从中体会到晨钟暮鼓、念佛诵经所带来的安稳和祥和?

答:即使奔波于山区农村,走进种种特殊特困的家庭,但念念不忘我们是以菩提心救助于三世因缘的眷属啊!常修慈悲,愿彼速得衣食丰足,无诸病苦,远离灾难,究竟安乐。念念之中不忘念佛,祈佛加被。将华严、法华、药师、维摩诸大乘济世利生典籍中的法句铭记于心,运用在扶危济困、救人急难的志业中——将此悲心济众生,是则名为报佛恩。

问:有人说,现在的佛教内有些人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世俗,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慈济法门应怎样避免这种倾向?

答:这是一些人对佛法不能全面认知的误区,以为做扶危济困之事不是沙门所为,是迎合世俗的倾向。试问:这类人他一定没有体会过当自已的孩子无钱上学、家人生病无钱就医、残障孤寡者冬天都穿着破旧的衣着,吃了上顿难找下顿饭的那种无助失望的心情。而佛子应学观音之寻声救苦、有求必应,尽己之力,随分救助啊!因此,众善奉行不是佛教世俗化,而是佛教具体化。怎么能说众善奉行是世俗化呢?

问:你们从慈济志业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些什么?

答:籍事炼心啊!平时我们在寺院所学的经论着作、开示法语,都是教导我们如何摄受有情、慈悲救度的理论。走出寺院,是实践这些理论的大好因缘。看到有病不能医,孩子们失学、辍学,面对车祸、人亡、矿难、水灾、震灾等等悲哀、绝望、忧愁、伤痛、苦闷、无助、妻离子散,此情此景你一定会感悟到生命危脆、世间苦空无常,浊恶世间八苦焦煎,当勤求出离之心啊!

问:从来听说,扶危济困、救助孤寡只是世间善法,所获只是人天福报,有漏有为,而并非行菩萨道啊!作为法师,您应在寺院、佛堂、精舍为四众弟子广选佛法,续佛慧命啊!

答:有所求心作善者,人天福报也;无所求心作善者,菩萨发心也。《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世界种种善行善举,四摄六度之行如何圆成?我们平时去寺庵、佛堂、精舍、居士家中所学所修的大都为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破除我执、法执,而对于佛门道场之外的种种苦难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漠不关心,或有个漂亮的话题:我如果去做了这些善事,岂不是杂修行啊!岂不是求了人天福报,妨碍了求生净土之大愿?乍听起来,似乎很在理,而我们很少甚至没有以世间的善心、良心去救助过生活苦难的人们。八福田中,如何勤于植种悲田?口说慈悲,心行吝啬,与道能相应吗?布施不修,贪欲不断,如何能了生脱死啊!说实在的,学人混迹三宝门中二十余年矣!好赖也讲过一些大乘经论,但总觉“说不如行”啊!试想:我每天都在寺院里要求你们依据菩萨戒,凡是遇到天灾人祸或是生活贫困潦倒、无依无靠无助的人,根据你的能力,不论多少,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而我自己却从不走出寺门。没有苦难众生这一对象,如何生起慈悲心,如何去修菩萨这一戒行呢?

问:曾有人问过您:“做慈善整天东奔西跑,如此能往生西方吗?”您回答:“只管用心去做,必生西方极乐!”对您这个观点请您再详尽的解释一下。

答:我身虽东奔西跑,心却常在道场中。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是大乘特别法门,然并不违异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亦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诸菩萨净业,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浆,既稳且速。《观无量寿经》中释尊无问而自说净业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净土莫不由此净业以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由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单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只要我们完全依佛教诫,如是因,如是果,但勤耕耘,必有收获!

再问:你们这般终日奔波于山区农村,很少时间诵经礼佛,能否替代修行?

答: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印光大师有云:“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广行慈济,便是在生活中修行,于现实中礼佛。此娑婆浊恶世间,穷山恶水,不毛之地,道路坎坷,灾难重重,处处是佛子勤修佛慧、普利群生之道场。弘德人便是以“慈悲喜舍”、“四弘誓愿”、“四摄六度”之行愿,终日奔波在这样的大道场中,广做忘己利人的佛事,如此地用自己的辛苦换来那么多苦难人的笑容。他们感恩三宝,他们敬仰如来,他们因此与佛有缘、与法相应、与道相契、与德相合。弘德人这样做,能否替代修与行,能否了生脱死、断惑证真,那只有释迦本尊加被我,证之我!

再问:如果专志于扶危济困、救人急难的志业,能否确保往生西方净土?

答: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广行菩萨慈悲道业,成佛尚可,何况往生?弘德人所念者,尽未来际,皈依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所行者,将此“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之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落实在救助世间苦难的人群中,愿彼衣食丰足、疾病消除、灾恶不临、苦难永除、饱餐法味、尽尝常乐我净之乐;愿彼五欲之火,化作智慧之焰;六尘之水,尽生洁白之莲。有情具善缘法缘大众,回归自性家乡,觐谒弥陀慈父。所有苦难的人,尽是净土世界的诸上善人、海众菩萨;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化作亭台楼阁,七宝庄严;穷山不毛之地尽生七宝行树;恶水之处,金沙布地,生八德水,饮者皆获慈心三昧、悲愿陀罗尼。所谓净土此方,此方净土,纤尘不隔,总在凡圣一念间。

问:“捐一点钱,一本书,一封信,一句安慰,一个微笑给孩子们,当下一念便是观世音菩萨。”一念善心,能与菩萨等同吗?

答:一念净心成正觉,一念大悲即观音。众生之心,与佛同体。虽迷悟天渊,理出一辙。故十法界皆由心生、因念起。一念染净,凡圣各别,只要你生起普救天下苍生之一念大悲心,当下与观音(具无碍神通道力)救度众生的大悲心是没有丝毫差别的,是故莫轻小善。众生之心,亦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矣!

问:师父说,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只求定慧等持,悲智双运,管他往生何处?!这与净土的教义是否相违?

答:山僧一转语,你莫死于句下。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若于众生慈悲,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但知行好事,肯定得善报,不会生恶果。以此可获人天有漏之福,享欲六尘之乐。若将此善行尽皆回向,求生西方净域,乃能离于五浊,化生极乐,更能悟于心净国土清净!愿此世界庄严,事理圆融,既如是。但知此界即净土,何愁不见弥陀佛!

问:三毒聚集,犹如蚖蛇,损身害命!如何治贪?如何息嗔?如何灭痴?

答:施财济人治贪;以慈爱人息嗔;用智养德灭痴。

问: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见性大彻悟吗?

答:此是侧重于自性真空的般若现量境界,而如来藏真如自性中尚有妙有之觉受。真空及妙有,圆融无碍,一体不二,方显我佛无上妙谛。六祖的教诲,要学人理虽顿悟,事需渐修。若偏空理,废于事相,即落于二乘之顽空矣!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是故慈济行人,应持中庸之道而修啊!

问:请您根据我的根性以及得度的因缘,开示修行的法要。

答:富贵从布施中来;贫贱因悭贪而有;慈悲可以息嗔;喜舍即能除忧。

问:请问常辉师:《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答:佛本无相,以虚空为身,法界为体,无相为实相。所谓真如理地,不涉一尘。此四句偈,乃令学人不得执着佛之劣应身(化身)为真身真佛。否则,迷于自家与佛同体之本真,而舍本逐末,弃真缘妄。更莫执着泥塑木刻石雕纸绘金银铜铸之像为实相,更莫执着你颠倒梦想中所见之像为实。如来之身,无生无灭,不异不同,遍一切处,充满法界。随众生之心念显于心相。故观音有普门示现,普贤也恒顺众生。

问、《阿弥陀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答:一月耀江,千江有水千江映。境应心生,佛因念起。如来之身,虽安住于湛然常寂之大般涅盘不思议境,然妙用无尽,分身尘刹,化现无穷。凡众生净念相继,入于三摩地,求生净土之心真、愿切,即有西方三圣、海众无量分身接引。此者殊胜之境,乃我人惑业消除,自心清净,所显生佛同体,不二一如之相也。可以说是弥陀化身来接引念佛众生,亦可说众生悟见自性弥陀(自性清净,与弥陀法身一体),生于唯心清净之土也(自性清净,则显自性本具之国土庄严相)。

问、以上金刚与弥陀两种说法是否相抵相同?

答:佛所说法,观相逗教,应机说法,本自一体一味之法。众生根性不一,分别有二。此之金刚与弥陀乃展示我佛真空妙有之体用。乃释尊自性娑婆若海中流出之无穷慧辨。悟者相同,迷之相抵

问:慈济法门是否应称为方便法门,而非究竟解脱之道?它必须和其它法门结合修行,则可称为行门?

答:慈济与显密大乘诸法,本自一体一乘,何分为二?醍醐上味,中边皆甜。离之即伤,合之则美。方便即究竟,究竟是解脱。性相不二,体用周圆,理事无碍。

问:是什么因缘促使您如此执着地创建慈善功德会?

答:是佛陀无始劫来舍生受生无非利生大愿之训诲,是证严上人悲心德行之感召。难行苦行,继往开来。树立了将大乘妙法落实在人间,慈悲济世,救苦救难;树立了正法常住世,利人为根本的一面旗帜。是弘法利世时节因缘之成就,是教内外菩萨长者、志士仁人极力护持之结果。法不孤起,仗境乃生也。

问:既然慈济法门需和其他法门结合才能取得成效,又何必单成一个法门,再说佛祖和祖师并没有单传这个法门?

答:众生根性不一,得度因缘不一。故佛所说法,本自一乘,方便有三。又因目前净业行人多重定慧,而偏废慈悲行持。既使生慈兴悲,只侧重护生放生,救度孤魂等三途恶道之众生。可世间有那么多生存有苦有难的人,而佛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避而远之。见乞不舍,大违菩萨戒法;大违佛陀利生首重利人之本怀啊!

鉴如是,学人单提正念,依僧俗菩萨戒经典,显密大乘教法,六度万行,布施为先。择其重在救人之门,犹自乳制品中提炼出酥酪醍醐,味浓透体。无有布施,不能圆满波罗密门;缺少布施,如何践行菩萨道呢?足见布施之行,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俾见者闻者,皆生欢喜,信者奉行,得大利益。

问:您将来何去何从?

答:死于五浊,生于安养,活在苦难人群之中,灭却贪嗔痴慢烦恼业障。静观众生是佛,动辄忘己利人……旨在实修实行。

问:您平时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您身边的人和事?

答:感恩心,善解心,包容心,礼让心,敬仰有德心,体贴见谅心,循循劝勉童蒙心,忍他让他由他之心,慈以待人、悲以济物心,常省己失、切莫文过饰非心。念功不念过,忘怨不忘德,身体力行,公正无私,廉洁自律,默化群体,忍尽人间苦果,让他乐尝甜味。任人赞誉毁谤,我会泰然豁达。虽现怒目金刚,缘于恨铁不成钢。甘为人间牛马,莫学妖师惑众。

问:请问师父,一些老居士体弱多病,一些年轻人工作和家务都很繁重。他们能否每日行持慈济法门?

答:慈济法门重点在时刻保任无我利人、无私利人的菩提心念,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仰眉瞬目间,举手投足处,行于这个菩提心念即可。依于此念,日行一善,日积两毛钱,之后将此善款净资用于救济贫困,解危济难,抚恤孤寡等。是故此法,行在平常,老幼妇孺、贫富之辈,闲忙之间,均可修此一法。

问:行善利人不能解决自己和他人的生死和无明,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尚须念佛参禅持咒修密学教诵经。

答:仁者所说极是,只是我想问你,你是如何对待与你三世有缘、贫困苦难的人道众生?我人种种贪欲资财、吝啬不施的业力障碍如何除却?为了脱生死、豁破无明,是否需要受持“众善奉行”这一七佛所制的戒法?如何圆满布施波罗密诸善功德?如果诵经礼忏、念佛参禅、持咒修密,完全能替代布施善法,那我就永远稳坐在寺内,依你所说,老实修行,自在无忧,超出三界外,不在五浊中,管你人间死与活!因缘果报,让你自作自受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