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宝掌禅寺有感

作者:∵张玉莲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实,有的时候游山玩水的人其意也不在山水之间,而在山水之外也。大凡出游无外乎两种心态,或春风得意游山玩水,或心情郁闷寄情山水,我游宝掌禅寺时便是后者之心态。

面对太多的口是心非和出尔反尔,我突然觉得什么都索然寡味;上当受骗的感觉像吃了只苍蝇,咽不下也吐不出,徒增恶心而已。于是,整天窝在家里,什么都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如同行尸走肉。朋友见我心情郁闷三番几次邀我去她家玩,她家住在宝掌禅寺附近,去她家玩实际上就是去宝掌禅寺玩。

宝掌禅寺,又称幽谷古禅寺,位于仙华山景区东侧,分布于宝掌、石宕二峡和双溪源中,面积为16.5平方公里。从朋友家到宝掌禅寺需走两里多山路,路边有条小溪,小溪两边是山田,田里种着庄稼和杂粮。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山脚,抬眼望去只见小溪还是那条小溪,但小溪两边的山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峰和郁郁葱葱的树木,这才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宝掌峡谷。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山道一路前行,极目所见都是青青的柴草和苍翠的树木。峡谷里静极了,幽静得只听见潺潺的泉水声,幽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心跳,那突然从树林深处传来的几声鸟鸣,更添了几分静谧。越往山上走,小溪里的水越清澈,水中乱石横卧,不时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时而怒泻如抛珠碎玉,时而夺地突涌如沸如扬,古时浦阳十景之一的“宝掌冷泉”即指此。用手掬一捧宝掌冷泉来喝,那叫一个清凉。越往山上走,越加安静,由于树枝过密,有的地方得弯腰才能通过,我有些害怕,怕突然串出一条大蛇。朋友却不以为然,她从小在这里长大,她熟悉这里的一切,她说这里是千岁长老修炼成仙的地方,怎么会有毒蛇出没呢?

朋友说的千岁长老就是宝掌和尚,宝掌和尚是印度人,他出生时左手握拳,直到7岁削发为僧时手掌才展开,故名宝掌。相传宝掌和尚在魏晋间东游中国,到蜀中峨眉山礼普贤菩萨,其后留住于大慈寺。他经常不吃不喝,每天念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有人为他写诗曰:“劳劳玉齿寒,似进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鬼神泣。”一天,他对僧众说:“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称他为千岁宝掌和尚。宝掌和尚曾游五台山,徙居衡山华严寺、黄梅双峰寺、庐山东林寺,再到梁都金陵会见达摩祖师,扣问禅宗旨意。梁武帝佩其资历深厚,请入内庭问道。宝掌有偈语说:“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不久顺流东下,游遍名山。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宝掌和尚周游两浙后,至仙华山宝掌峡谷,对其奇秀幽绝之景色赞叹不已,颂有“行尽支那四百洲,此地偏称道人游”之句,遂结庐为庵,于此修行直至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1072岁而终。宝掌和尚到宝掌峡谷修行期间,与朗禅师相友善,每当互通消息时,宝掌和尚便派遣白犬驰往,朗禅师也以青猿为信使传递消息,宝掌和尚有《题朗禅师壁》诗曰:“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

宝掌峡谷长约2.1公里,以泉石洞为特色,名洞有五,一洞在西山,四洞在东山。“观音洞”,因在西山岩腹,俗称西洞,宽敞明亮,内奉观音故名观音洞;“宝掌洞”,是“千岁长老”诵经坐化之处,洞内凉爽宜人,站在洞口可望药壶峰;“塔洞”在东岩岩腹,荆篁蔽户,极为幽僻;“合音洞”,形状微弯,亦称螺丝洞,南宋诗人方凤称其“低山一洞尤寥穴,铿然谷应合音节”;“涌雪洞”,内有涌泉如雪故而得名。宝掌谷口东为狮子岩,海拔491米;西有飞来峰,若健士守关,俗称封门;尤其是西山的药壶峰,海拔567米,旧称仙岩,日出之际药壶峰紫光氤氲,月夜则夜珠光闪人,俗称“丹光”,亦称佛光,古仙华八景之一“药壶闪影”即指此。元初着名诗人谢翱曾在“宝掌洞”夜坐,与宋遗民诗友方凤、吴思齐等联句待月,观赏子夜时分山顶“佛光”,其《游石洞夜坐记》专载此事。

宝掌峡谷因宝掌和尚而得名,也因宝掌和尚而出名,但宝掌寺的建造却历经沧桑。唐初,宝掌和尚在宝掌幽谷结庐为庵。宋治平二年(1065),道场更名宝严禅院,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为“宝掌寺”。宝掌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倒塌,同治年间(1862—1875)修缮,光绪六年(1880)重建,后又废。1993年,在台北大乘寺出家的浦江人明修法师出资在旧址重建宝掌禅寺和藏经阁,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额。

“此地是宝掌道场,越千年法宇重光,应识前因后果;何处觅英公遗迹,看万卷藏经罗列,无分往古来今。”细品楹联,若有所悟:千岁长老终也坐化,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人生苦短,得糊涂处且糊涂,得饶人处且饶人。因果终究见分晓,何必急于一时一地。

来源:∵今日浦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