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探微

徐铁东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以日本京都科学公司为例,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文物复制、仿造、修复、保护技术,以期对我国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有所禆益。

[关键词]日本;文物保护;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90-02

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曾多次与来自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工作交流。通过交流,逐渐对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在日本,除了大型博物馆之外的一般中小考古队和博物馆里都没有我国博物馆普遍设置的技术部、修复室等专职部门,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大多由另外的专业机构、公司承担。京都科学公司是日本文物保护修复公司的代表。1785年,为了普及科学教育,该公司在成立的岛津制作所中设有“标本部”。二战后,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京都科学标本”,业务从以理科教育为中心内容逐步扩展到医学、护理教材的开发,文物、学术资料的复制,仿照、修复、保存技术处理,文化设施的展示等领域。1988年,更名为“京都科学”。现有教育机器部、工艺部、科学展示部三个部门和相关的企业,已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本文主要以京都科学公司为例,简要介绍日本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一些技术。

一、文物复制技术

通常采用硅胶树脂制取模型,程序为:实物观测—制模—制作成型—加工修饰—敷彩。以陶塑为例,一般先取型,为保护文物,用锡箔保护文物外表,用硅胶树脂制作母型,填以不太收缩的成型树脂和玻璃纤维制作复制品,然后对照实物进行细部修整。最后,对比实物进行着色,力求相似。这种方法还可对陶器、金属器、雕塑、遗迹、窑址等诸多文物进行复制,甚至可以复制出一些重要文物的出土场景、环境及保存状况。一些重要又特别的文物,则采用复合复制技术。如一个唐代的铜镀金舍利球,可采取内部用数脂、外部铜镀金,再用手工作业表现铜锈和金层剥蚀等氧化效果。

在日本,为了保护重要文物又使其实际使用不受影响,往往对一些现在仍发挥作用的文物采用以复制品代替的方法,如寺庙中有重要铭文的铜钟、易破碎的陶器等用复制品,还有石造像、金铜佛、雕塑等艺术品等亦用复制品。为保证众多博物馆展览和科研机构研究、教学的需要,许多精美的艺术品采用复制品,既可保护文物,又推广了文化传播,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此类复制一般先在雕塑上贴上锡箔,全部贴完后涂以硅胶树脂,用石膏取模型,然后剥去石膏外范、树脂、锡箔,恢复文物原状。一切都必须在现场作业,不能使用空调等设施,以免因为温、湿度变化而产生不良影响。等回到公司后再制作成型、补色,完成一件复制品。对特别巨大的摩崖石刻、石窟寺等,采取分块复制,组合成形后再作细部修整。如此一来,可以将野外露天的石刻、造像等在室内陈列,便于交通不便的人们参观欣赏,又可获得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以阙特勤碑为例,这块石碑因刻有汉文与突厥文铭文,受到唐史、中亚民族史、文字史、世界史等方面研究者的关注,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因此碑一直矗立在蒙古草原上,风吹日晒,碑体已经开始风化、剥蚀。京都科学公司受蒙古国***委托对之展开保护工作,先对碑体进行强化处理,在表面损伤、开裂部位加固树脂,然后涂上具有防水效果的药品;经过一星期的干燥后,仿制石碑模型,回国后制作,现在日本已有了石碑的复制品。

对平面文物如书、信、画、帖等纸张类的复制,则采用特殊色彩制版的高精细印刷以及摹写技术。首先,用计算机对文物进行数码拍摄,分析处理、订正,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其次,用特殊的无网点照相制版,传统网点方式难以再现的细部特征,也可以准确表现出来。第三,调配出与文物同样颜色的油墨,每个文物所特有的纸色、污点、墨的不同色泽等相合的油彩也可调制出来。最后,在高精度细密印刷后,手工补色。由于平面文物的独特性,在无法完全适用印刷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使用丝绸印刷技术。

二、文物仿造技术

文物仿造技术的工作程序是:资料调查—使用原材料研讨—试验—仿照。以铜镜为例,一般先铸型,然后敷上粘土,入窑焙烧后,制成空腔铸范,再熔铜浇铸,取除外范,去掉边缘多余物。

因为是仿造,不必着色,也未必完全如真品一样,求其大体近似而已。当然也需认真制作,尽可能相同或相近。也可仿造漆器、玻璃器、木器、金属器等,只是加工技术有所不同,同时也可印证一些古代传统技术的实施方法,争取复原一些已失传的技艺,如他们制作的脱胎漆塑像,技术就是由中国传入的,但目前已失传。而类似泥塑类极易破损、污染、无法接触表面的文物,则采取测量观察法仿造。以仿造一尊造像为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里收藏有一尊日本镰仓时代金铜造像艺术精品——观音菩萨坐像,繁华缛丽,线刻图案精细。日本就集中了铸造、雕金、镀金等许多领域的专家,预先制定出一个完整计划,在无法接触实物的情况下,用分解照相技术和实际测量结果制作出模型,加上细密的錾刻花纹以及腐蚀和污损状况,可仿制出一尊精美的造像。

三、文物修复、处理、保护技术

在日本,金属制品文物的保存处理一般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有害锈的产生,延缓文物劣化的速度。工作程序为:现场摄影、X线摄影—清洗—脱盐处理—树脂含浸—粘接、复原缺损部位—制作保护用的匣、盒—完成技术报告。

由于日本的土壤条件与我国不同,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或黑陶,硬度较差,陶器的保存处理则采用清水冲洗后粘接修复。首先,将陶器碎片按照花纹、色泽、厚度、碴口等基本因素核对,在两片可以拼合的陶片上用色笔作出记号,拼出陶器的大致形状。然后进行粘接,工作程序为:将碴口部位表面清理干净,涂上适当的胶水,拼对粘合,手持数分钟后用重物做支护固定,数小时后完全粘接牢固;用一种医用白色网状材料,在电吹风的加热下剪裁、塑形,作出缺失部分的形状,以胶水粘接,形成支架。全部完成后,用两种硬化剂液体混合搅拌均匀,将灰色和土黄色耐火材料粉末搅拌成泥状,填补缺失部位,并捏塑出表面花纹。经过以上程序,可将一堆碎陶片修复、粘接成为一个可以搬运、展示的立体陶罐。

对于漆木器的保存处理,基本办法是置换出文物中的水分等物质,从而使其保持稳定状况。因为发掘出土的漆木器长期处于被水淹渍和泥土埋藏状态中,若自然干燥就会扭曲分解变形。其工作程序为:现场记录(摄影、绘图等)—清洗—浸入ラクチトール(一种特殊的大分子处理剂,成分有乙醇、丙酮等。)液体中—取出水洗—置于ラクチトール粉末中—除去粉末—水洗后轻轻拭去水分使其干燥—完成技术报告。保存处理,是用糖类中的ラクチトール置换水分的办法,不用有机溶剂,是对人和环境都有益的优秀办法。

日本的文物修复观念有维持现状修复和复原修复之别,但若涉及原则性的残失之处后无法判断众多制作者的原本意图时,则不采用复原法。基于以上理念,比照文物损伤状态,与有关单位订立协议来采取修复方针。若有决定整体分解修复的工程,要有防止剥落、保存处理的材质加强等各类应急修理的准备。下面以木雕像的修复为例予以说明,其工作程序为:第一,调查,即事前调查,实物观测;第二,修复方针提案,即计划立案;第三,文物借用,即包装、运输;第四,复制,即保存修复前的形象;第五,文物分解,即将后画彩去处,切断粘接布,拆解成单个部件;第六,修理,即将糟朽部分用同种木材替换,填充裂缝、空洞部分,修整、粘合各部位,组装成形;第七,对残损部位填充修整,补上彩绘,重新做一个中空台座,将原来拆下的台座收纳于其中;第八,验收即将塑像手中原持物品更换为更符合其时代的仿制品;第九,完成报告,即制作工作报告,附上详细工程图。

在日本,存放文物的盒子一般是金属制品的盒子,要求除湿、防止生锈,使用硅胶制成方形浅盒,下部为黑色浅方槽,内、外两层,中央可放入两个组合的长方形浅槽,内置除湿物品,再盖上一个有四个短支撑足的盖板,短足又可卡住下面浅方槽。这样以来形成一个长方体台座,而盖板与大的底槽边缘有较大的缝隙,便于取下盖板更换除湿剂。盖板上铺放一层可以卷曲的防滑硅胶软垫,最后盖上透明有机玻璃上盒盖,其边沿正好插入缝隙,形成一个可以拆合又比较坚固,便于打开取放文物、拍摄、研究观察,又可直接陈列展出的文物盒。

而一些残缺易损、又不便放置的重要文物,也用同样的盒子陈放,但是根据文物的具体状况,做一个硅胶树脂的固定台,做出与文物大致吻合的痕迹,再放上文物,类似修复效果;还可在底板上用硅胶树脂取一个凹面浅模,将文物按凹痕放置,如放置一些刀、剑、戈等易滑动的文物。这样既可以展示珍贵的文物标本,又可以保证文物不会再次损伤,有利于文物的长期存放、研究、搬运和展示。

出自:∵《丝绸之路∵》∵2010年22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