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慈悲心行

修学佛法者,当以慈悲为怀,慈悲心是成就道业的基石,慈是拔苦,悲是予乐,慈心为拔除众生之苦,悲心为给予众生之乐。

佛法当中的慈悲说之所以是圆满无碍的,其根本性质是建立在“无源与同体”之上,这就使慈悲的定义变得广博而伟大。无缘大慈,没有缘由、没有关系,只要看到众生在受苦就要自觉的去救度,能力大的救其根本,能力弱的,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安抚的动作,甚至于路过时见有痛苦的景象念一句佛号,当然,最根本的救度,是晓以佛法,使之彻底解脱,这些无不体现出无缘大慈之本怀;同体大悲,六道中互为沉浮,众生只是形体的不同,佛性一如,佛教当中所指的众生是不分强弱、不分大小、不分高级与低级,都是与我们一样的生灵,当他们遭受苦难时,就如同我们自己正遭受苦难一样,没有分别心,大到飞禽走兽,小到涓飞蠕动,都要凭自己的能力给他们快乐,方实现同体大悲之无量心,所谓“众生病我亦病,众生有苦我难安”。道家的“仁”和基督的“爱”是慈悲的一种。但有其局限性,“仁爱”只对人类,或只对“自家兄弟”,而佛教的慈悲是全面的,究竟的,没有一丝的分别,怨亲平等,广大无边。佛陀的舍身饲虎到成佛后先度违缘,无不体现佛教之至臻圆满。我们在修学佛法时都知道“慈悲为怀”,一定不能丢掉“无缘同体”来行慈悲心行,发大慈悲心,行大慈悲愿,都应以“无缘同体”为基础,否则,慈悲心就变得狭隘而有自私自利之嫌了。大乘佛法简单的讲就是念念为人。慈悲喜舍乃大乘佛法中的“四无量心”,无量就是没有范围,心包太虚,无边无际,发慈悲心,行慈悲愿,当以念念为众生想,发时行处全无“我”在,意念中尽是等自己救度的苦难众生,唯以佛法的传播,才是真实的,切实的、彻底的救度。佛教当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寻声救苦,无刹不在,救苦救难,广大灵感。凡夫学人当效仿菩萨大行,一念中是慈悲心的发扬光大,持之以恒,起心动念于菩萨胸怀,实施当中具菩萨心性,把慈悲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人,救助弱小生灵。如蚊蝇之类,要可怜它们投生万人生厌的畜类,蚊蝇生命短暂,还要人见人诛之,前生必造下恶业,面对蚊蝇,一要有警觉想,倘使自己再去造恶业,受此果报,怎不汗颜?二要有慈悲心,为她们都念佛号,多诵经咒,生则有灵性,冥冥中因你的功德使它们欣闻佛法,转生有个好的去处。对待蚊蝇最好的方法是防范,而不是杀戮。再如我们在市场看到杀戮,我们无力挽回多少,当驻足为它们默默念佛、往生咒等,使它们在临终刹那得闻佛号,减少死的恐惧,种下成佛的远因。

凡佛法就需要学习,更需要践行,慈悲心也是如此,学问、发心具足而不行持,那是空洞乏味的,也失去了慈悲的真实意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