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在广西的传播

廖国一

一、佛教传入广西的时间

佛教于西汉末年由印度传人了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南朝的梁、陈二代.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其中的梁武帝和陈武帝甚至舍身入佛寺,让其臣下以上亿万钱财到寺院去为他们赎身。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于是“都下怫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南朝佛教的传播几乎风靡全国。这种隋况就为广西地区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据《南朝粱会要》载:“咸安元年(371).交州人董宗之采珠没水底,得怫光焰,交州,台以施于像。”咸安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年号,“佛光焰”可能是一种金黄色的矿物质或是水生物的骨壳之类,将之碾成粉末施于佛台,即能发光。佛教徒称为佛光。这里说的台即是建在寺内的佛台。当时的交州州治在广信(今梧州市)。这就是说东晋时梧州已建寺座佛。因此,佛教传入广西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另外,广西融安、梧州、桂林等地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青瓷碟、盘等瓷器上普遍装饰有莲花、忍冬花(金银花)两种花纹。浦北县南朝城址中还发现了大量莲花瓣纹的圆形瓦当。莲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很符合佛教视人世间为浑浊、苦海、尘垢.而鼓励信徒们超脱人世问的教义宗旨。忍冬花经冬不衰,取其“忍”字.与佛教“忍辱负重,以求正果”的思想相符。从上述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至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传到了广西地区。

二、古代广西佛教的繁荣

佛教传入广西地区以后,自两晋至南朝时期,在广西各地的影响还不大,有些地区甚至还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佛教真正对广西各地产生很大影响,是在唐代。

唐代,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十分繁荣,其影响几乎达到全国每个角落,岭南地区也不例外。广西的桂林成为五岭以南的佛教中心。根据《唐舍利函记》石刻的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75),在桂州城南部(即今桂林市民主路万寺巷内)就建有善兴寺,还建造了一座贮存和尚骨灰的舍利塔。这是广西年代最古的一座佛塔。开元二十六年(738),善兴寺改为开元寺,这是桂林地区最早兴建的佛教寺宇。到唐武则天时,禅宗六祖惠能,“曾说法讲经于永宁州双瑞岩”,从此,弹宗传人了广西地区。

唐韧的西庆林寺是当时桂林最着名的寺庙。该寺位于环境幽静,风景秀丽的西山。中唐以后改名为延龄寺、西峰寺。唐人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说:“寺在府之西郭郊三里.甫近隐山.旧号西庆林寺。武宗废佛,宣亲再崇.峰峦牙张,运木交映,为一府胜游之所。寺有古象,征于碑碣,盖卢舍那之所报身也。”西庆林寺规模宏大,择地幽圣,内供卢舍那佛.当时高僧云集,盛极一时,与鸡足寺等西南五大寺齐名,被称为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唐高宗中叶以后是桂林的主要佛寺。唐会昌五年(845).全国毁佛崇道,西庆林寺及其西山的摩崖造像因有名气而遭受到破坏。造像头部多砸,寺庙被损.僧尼还俗。三年后宣宗即位,复兴佛法,该寺重兴。在西山的山径石壁上,到处穿凿有佛教灯龛石窟,石窟造像多为一龛三尊,也有一龛五尊、七尊、十一尊的,造像高者约两米,小的仅数厘米,遍布山崖,蔚为壮观。西山的佛像,没有北方和中原的宏大,却具有地方独特的风格。如观音峰等十一龛的阿閦佛像,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尊,高达四尺,面相椭园,丰满端庄,鼻高目扁,眉睫轩昂,两耳垂肩,胸宽腰细.盘膝而坐,神态自然。据有关专家研究,此佛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不同,而与印度菩提伽野大觉塔的佛像甚为相似。其制作技术可能是由印度经南洋到广州,或由越南直接传入广西的。该佛像下方有唐代调露元年(679)昭州司马李实造像记一方,记日:“大唐调露元年十二月八日,隋(随)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州司马李宴造像一铺。”其他遗留下来造像年号有唐上元三年(676),有唐景龙三年(709)等。这些遗像均应为唐前期的作品。

唐代佛教造像还散见于蒋家岭、干山、尤头峰、骝马山、伏波山和龙隐洞等处,数目在数百尊以上,造型大抵相同。从题记看,造像年代是唐宣宗大中年问。较西山晚了一百七十多年,说明唐后期桂林佛像香火之盛已经不在西山了。

中唐以后,佛教中之小乘宗开始传入桂林地区。唐肃宗至德元年(--说唐元和年问)有湖南郴州人,姓周名全真,自号“无量寿佛”寂照大师,到全州创设湘山寺,亦名光孝寺,住持其中。他宣传轮回因果说,借魔术显其灵异,信徒甚众。桂北地区许多地方都建有寿佛的寺庵,香火终年不绝。据清人闵叙说:“七星岩下有寿佛洞者.仅容马旋,内有古寿佛石像。云土人有见老僧者,迹之至此洞,得遗像,遂异之,创为庵,”看来,小乘宗也在中唐之后传入桂林了。

桂林风景秀丽,岩洞幽邃,许多佛教徒都想到这里云游,桂林七垦岩的“栖霞洞”三字石刻,是隋开皇十年(590)着名僧人昙迁题刻的。唐天宝七年(728),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在海上遭遇飓风而漂流至海南岛南端的崖县。他在海南居住一段时间后,便乘船横渡琼州海峡.取道今广东廉江、化县,广西博白、象州等地.来到桂林.受到隆重的接待。鉴真停驻在桂林开元寺一年多,在此传戒授法,为桂林地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九月(817年10月),释怀信、觉救、无业、无等、惟则、惟亮等六位僧人结伴到桂林游览,曾在芦笛岩内和南溪山元岩石壁上题名留念。释怀信还在七星岩栖霞洞留下一首诗:“石古苔痕厚,岩深口影悠。参禅因久坐,老佛总无愁。”元和十五年(820)又有僧画、道臻周游芦笛岩,井留下题记。上述僧人除惟亮、道臻外,《高僧传》皆有记载,其中觉救是印度籍客僧。觉救本姓褫(chi音齿)陆多罗,天竺罽(ji音寄)宾人。他通晓中文,擅长翻译,曾居洛阳白马寺,并在那里译成《大行圆觉了义经》。

现在留下的唐代佛教遗物中,以桂林叠彩山东麓木龙洞木龙石塔最属珍贵。该石塔座落在一块天然的蛤蟆石上,塔身全用巨石雕成,高4.∵3米,底部为须弥座,象堆起的三个石鼓.雕有浅花纹,中层是上粗下细的圆形宝瓶,四面有雕像;上层为十二层相轮,顶部为六角形伞盖和葫芦形宝顶,是国内罕见的佛教文物。

唐代广西的其他地方,也建有佛教寺庙。在柳州府城南仙迹山下,建有太云寺;在贤良祠左建有开元寺。在捂州府治东二里云盖山麓,建有光孝寺。在博白县治东,唐元和年间建有普明寺。在容县县治东建有开元寺。这些寺院兴建.反映了佛教在广西的传播和扩大,上述的城市也成为了广西地区唐代佛教中心。这些地区主要是汉族聚居地和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元、明、清时期,佛教的影响从桂东北扩大到桂中、桂南、桂西南地区。从宋、元开始,桂东南、桂西地区才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寺院,但其规模不及桂北地区,住持僧人一般是一二个人,有些寺庵内甚至没有常住僧尼。这一时期主要寺庙有:梧州大雄寺、贵港南山寺、合浦东山寺、横县应天寺、桂平洗石庵和龙华寺等,其中以梧州大雄寺、桂平龙华寺最为着名。梧州大雄寺始建于唐初,是蔚迟敬德于贞观八年(627)奉旨巡察梧州时筹建的,但其繁盛时期则在明清。清顺治十五年(1658)守道陈宏业重修。佛寺座山面水,中为佛殿,后为法堂,左为祖师堂,有为伽蓝堂,还有僧房及钟鼓楼,前面两黢额题“大雄宝殿”,中间是韦驮座,边厢是金剐座,再前是山门,后山建有大士阁。唐天宝八年(749),着名禅学大师鉴真第五次东渡.从扬子江口出海,遇上猛烈狂风,险些送掉性命,后来在海上漂流了好些天,才漂到海南岛南端。他并不灰心,稍事停留后就启程返回扬州,准备第六次东渡。鉴真一行十多人渡海北上,经雷州、罗州、白州、绣州、藤州到达梧州大雄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他在该寺设坛授戒.对当地佛教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西山的洗石庵、龙华寺和僧人过去颇有名望。抗日战争时期龙华寺的住持巨赞法师,原籍江苏无锡.青年时代攻读于上海大厦大学,后来出家当了和尚。1940年.佛教界在桂林出版了《狮子吼》,由巨赞任主编,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两年后到西山龙华寺作住持,提出了“推进新佛教”的主张,认为佛教徒必须走“学术化、生产化”的道路,大力提倡佛教改革。他带领僧众种了二十多亩西山茶,以所得的收入解决了寺庙的部分开销。建国后。巨赞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直到1984年4月去世。继巨赞后任西山龙华寺住持的是觉光法师,现在他是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洗石庵的住持宽能法师.也是佛教界的知名高僧,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任理事、桂平县佛教协会会长。1989年宽能法师圃寂后火化,在骨灰中发现三颗半透明晶体,佛教中称之为“舍利”。

【作者简介】廖国一,广西北海人,1963年10月生。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漓江出版社特约编辑、桂林市佛教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着作有《世界文化史》(译着)、《实用文物珠宝钱币鉴定》、《对六巷乡瑶族农村经济的初步调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农业卷》、《中华佛教名胜大全广西卷》等。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