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美学

作者:∵郑博予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着名作家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说:“佛学的信仰是唯心的,寺庙本身却是唯物的,以心寄物,由物见心。”

其实,世界最高的哲学形态就是宗教,宗教有一个完善价值建筑和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但是宗教自从诞生开始,无时无刻不用一种信仰的力量引导这她虔诚的信徒,也无时无刻用一个宗教的价值观念牵引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

佛学在世界几大宗教里,或许是和其他宗教冲突最少的,可以看看基督教的十字军对伊斯兰世界几次征战,无不是以血腥和杀戮渲染了圣城耶路撒冷,然而佛教思想所影响的亚洲名族,似乎没有任何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对其他名族的蹂躏。

然而,这一切,我认为都是与佛学的哲学思想乃至审美学分不开的。

佛学,很多对个人精神修养的提高,先不说它是唯心,还是消极,可是对社会恩怨,仇恨是有绝对的淡化作用。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在佛学里看来,超脱是美,放弃是美,回头是美,洒脱也是美。然而何谓是美呢?

在佛学里看来,美已经和外界的审美对象没有关系了,只是存乎于心灵的升华,自我的悟性,一切都不可说了,一切都只是要自己忘记这个社会是否是丑陋,这个人是否还放不下,这些冤孽是否还在内心隐隐作祟。

在普遍的审美学看来,审美是必须有对象的,美的对象只是能够对心灵又一种愉悦的感觉,那便是审美,佛学的审美是更高一层次的审美,因为它的审美是超脱于简简单单的物质审美,这种审美与一个世界的存在没有关系了。就像黑格尔说:“只要我不睁开眼睛,我就看不见悬崖。”佛教的审美学也是如出一辙,因为在佛学里,只要我又一颗超脱的心灵,只要我又一个放任于天地的灵魂,即使是我们身处地狱,我们也是在天堂。

同样,佛教的美学,只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却又脱离了生活,从这里来看,它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唯心主义哲学了,因为佛学的信仰是以物载心,同时对物的需求只是处于一种生存的需要,毕竟没有任何灵魂是可以离开生命而存在的。

佛学的美化解恩怨,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永远只是情绪,只是恩怨,只是欲望的奴隶。只要心灵美了,还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呢?只要心灵解脱了,还有什么是不可以解脱的呢?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这就是一种瞬间,可是当那种瞬间留下了一种美感时,时间是注定铭记的,这美也不会被心灵放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世界上一定有人是为你准备着的,不论是一种美丽的邂逅还是遗憾的错过,那也是美的,即便一个故事的结局是没有结果为这个故事画上句号。

这些忧伤而又美丽的故事,从来就不缺少人为她唱赞歌。我们经历了之后,对于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有谁会认为是丑陋不堪的呢?只是,这只是轮回,这只是一个必然出现的结果,既然要出现,为何不能以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既然是虚幻,刹那便是永恒,虚幻是残缺,残缺也是一种美。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所以,只要有美,我们的心不变,美也不变。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