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的平等观

作者:张春燕

当我们在人事纠缠的葛藤中,觉得窒闷困顿时,不妨去亲近大自然,去看看天地问不言而化的大美——阳光是普照的,雨水是普降的,春风是对一切生命一视同仁地眷顾的。那我们的心灵就会随着风吟雨唱飞向更辽阔的地方,从高处观照,就会对小格局里的怨怼产生包容和和谅解,就会从纠葛中真正抽离出来,获得清安的自由。

宋代的无见先睹禅师曾写过六十九首《和永明禅师韵》,其中一首诗的末尾两句“偏爱春风无拣择,阶前依旧长苔痕”就道出了他感受到的自然平等观——不论是受照护的花园,还是被践踏的石阶,春风都布施了平等的温柔,给予的新生力量无二无别,众所期待的庭苑会开满美丽的花朵,无人关怀的石阶上也会滋生嫩绿的苔痕;正如法性会从一座高山上展现它的壮阔,也会从一株小花上流露它的恬静,万事万物,都是般若的一相,真如的具体而微。当我们一旦进入深层的宁静,就能体会“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如来”的奥义,听见一切有情无情所演说的透明法音。

佛是真平等者。佛陀已证悟到,“诸法缘生无自性”,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皆无自性,都以如梦如幻如水月般的显现而存在,本来即是清净。故佛教能真正平等地看待宇宙中发生的所有现象而摆脱一切执着,能平等地慈悲一切众生,平等地救护一切众生而不偏袒,犹如母待独子,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得无上安乐之佛果。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高的境地。“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即不但对自己的家人、亲人、友人要慈爱,而且对跟自己从不来往的人,素不相识的人,甚至仇人冤家,也要一样地关怀爱护。“染净等同”,“怨亲平等”是也。

“同体大悲”,是一种人饥已饥,人溺己泥水四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终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体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怨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有一次,普受敬仰的律宗大德弘一发师,向一位粗野傲慢的向下寺庙住持行五体投地的最敬礼,就像礼拜佛菩萨一般,申请也是极为恭敬欢喜。同行的人都大不以为然,弘一发师却回答说:“我是在礼拜他的佛性。”

同样,印光大十对皈依弟子“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经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人处世之根基……闻着悉劫当下受益”(《中兴净宗印光大十行业记》)。

而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的,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出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出来给人饱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连孟子都要概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和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愿望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所以印光大师一再开示:“是知杀生,不异杀佛”。“人若知此,断不肯以一时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祸害于无穷也。”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没有佛教说的全面而透彻,所以我们赞颂佛和佛的教法。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