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南北传佛教的“无宗派运动”

近几年,南传佛教开始进入汉传地区。但是,南北传的一些学者之间也产生了一些争论,甚至认为南北传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矛盾。本文想尝试指出,南北传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以下分为几个方面来讨论。

1、关于“人无我”与“法无我”

其实所谓"我执"和"法执"都是执取,只不过是执取的对象不同,最终还是在五蕴上。《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执实有之相者,谓说彼法非由无始分别假立,是执彼境由自性而有,其所执境,名为自性,或名为我。由说人上无彼自性,名人无我,眼耳等法上无彼自性,名法无我。”

在此意义上,"法执"必然也是"我执"。在南传经典,只约“十二处”而说“世界”,而说“一切”。如果超出“十二处”而说“一切”,那就超越了范围。南传经典而言,一般只说"无我",不分"人无我"或者"法无我"。但在一些经典里,也说“诸法无我”。在此意义上,如果我们做同情之理解,就可以减少很多宗派之间的争论。

2、关于解脱道与菩提道

解脱道是佛法核心,不管是南传还是北传都是共许的。但是有一些北传学者,认为南传只有解脱道。这种误解,可能是由于以前南北传的没有交流沟通。其实,南传也有菩提道,有十波罗蜜的说法,即使是弟子菩提也要积累各种波罗蜜。

还有一些北传学者会认为,南传没有要求佛弟子全部走菩提道。这其实也有一些误解在里面。在南传的意义上,佛陀是指那些在没有佛法的时代,可以自己发现真理,并且有一切知智可以教导弟子的觉悟者。因此,在当代佛法弘化期,是不可能有弟子可以证佛道的。当然了,作为佛弟子依然可以先积累波罗蜜,在适当的时候,也是可以成为不退转菩萨,成为定性菩萨的。

所以,不管是南传还是北传,不管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作为佛弟子都得积累波罗蜜。

在解脱烦恼方面,佛陀也是阿罗汉。但佛陀与阿罗汉也有不共之处,佛陀具有一切知智。北传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果将烦恼障与烦恼习气对应,将所知障理解为障碍一切知智者,那么这也将是南北传共许的,阿罗汉断尽烦恼,但唯有佛陀具有一切知智。

3、关于南北传论典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教导的“无常苦无我”,“苦集灭道四圣谛”,“缘起法”和“戒定慧三学”,这是所有佛教宗派共同的核心。不同宗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因应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一些问题的解释方面有所不同,比如对于缘起法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宗派在核心旨趣上是相同的,以下略举南传、中观和唯识为例。

南传阿毗达摩中,分出概念法,缘起法,无为法。所谓概念法,是我们凡夫依名言而有所执取。所谓缘起法,是缘起轮转所呈现的刹那生灭的名色法。所谓无为法,是超越缘起的涅盘法。

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为了解释业力的轮转,在刹那生灭的缘起法之后更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说。有学者就依言取执,便有了法执。为了批评这增益的法执,中观提出了“性空缘起”说,缘起毕竟性空,性空不害缘起。而南传的缘起法和唯识的依他起性,都是中观所不能破的缘起有。

唯识学又立三性三无性,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谓遍计所执性,正好与南传的概念法相当。所谓依他起性,正好与南传的缘起法相当。所谓圆成实性,正好与南传的涅盘法相当。从修行角度而言,破遍计所执,再观依他起性,“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从而进入圆成实性。这在南传佛教中,讲得更加详细,有十六阶智的内观进阶。在这十六阶智中,越来越深入细致地现观名色流的刹那生灭及其缘起,从而进入世间最高观智的行舍智,再进一步就可证入出世间智。

4、再从学者的本分事来看南北传

佛陀出现于世,提出了苦集灭道四谛,分析了烦恼的原因及其消除的方法。作为佛陀弟子,学者的本分事就是实践佛法,来消除自己的烦恼及诸执着。但是,有时候我们却陷入宗派间的争论,非得争出个我高你低不可。这些争论往往意义不大,以下分为几点说明。

首先,在佛陀时代本来没有宗派之分。那时所谓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后期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由于对于佛陀教导理解的不同,才有了不同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应机说法,往往只是针对某些众生针对某些背景而说。如果我们抽离了应机背景,孤立地看待各宗派并进行争论,这样的话往往会失去其中的真意。

其次,学者在没有实证佛法之前,各宗派的理论也仅只是理论而已,特别是那些超越凡夫的圣贤境界的理论。在南传佛教,一般是不鼓励讨论涅盘的。因为涅盘法是无为法,超越了有为世间,超越了凡夫的世界。即使我们讨论涅盘,也只是如海龟们讨论如何在陆地上散步,使用自己的经验去附会涅盘,从而造成更多的误解和执取。

再者,即使学者的宗派真的很好,也并不代表宗派下的学者素质就好。与其花时间争论谁的宗派好,不如花时间来开发自己的素质。与其花时间争论你高我低,不如更专心于自己的本分事,致力于“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随着修习的深入,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法,或许也可以更有同情心地来看待不同宗派。

5、关于“无宗派运动”

佛弟子并不须放弃本来的教派或修学重点,而是同等尊重南北传的***和教义,因此可以研究不同的教理,从事不同的修行。但修行道路必须依照一个传承的系统,才不会出差错。随着戒定慧三学增上,或许我们可以逐渐更深入地理解南北传,明白南北传在佛法的本质上相同,南北传之不同只是重点和善巧方便的不同而已。一方面,佛弟子应该选择某一传承一门深入,三学增上,所以“无宗派运动”并不是赞同圆融。另一方面,佛弟子又不应菲薄其他传承,这样各传承之间也不用争论,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三学增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利利他。

虽然在佛教的核心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南北传也是有各自的不同侧重。北传的侧重是菩萨行,南传的侧重是止观禅修。其实这两者也是和谐的,自利才可以利人,利人也是自利。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菩萨行,就说深度不够。我们也没有必然因为止观禅修,就说是有私心。即使对于我们每一位佛弟子来说,也是同样有时候侧重自净其意,有时候侧重积累波罗蜜,这不管在南传还是北传都是如此。如此,佛弟子慎护口业,才可以三学增上。末学也在这里忏悔往昔所造的诸恶业!

减少佛教宗派间的冲突和争论,这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纵观佛教史,佛教内部的争论,也是佛教在印度衰减的原因之一。末学愿意抛砖引玉,倡议南北传佛教的“无宗派运动”。

2009年11月29日于厦门大学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