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物不迁论》兼及治学之道

之前曾略微的讨论过僧肇名着《肇论》的一些问题,现在再作一些补充说明,因为发现很多的中国哲学史着作以及一些研究中国哲学或佛教的学者谈到《物不迁论》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说观点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是否是自己独立思考、研究还是盲从、抄袭的问题。熟悉目前中国学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喜欢谈一些大而空的泛论,很少人喜欢精细的研究,要不就是用西洋的一些方法来仿治中国之学。

《物不迁论》的解读,在国内当代学术界,首先要说的当然是任继愈先生的解释,如其在《汉唐佛教思想史论集》附录中收录有《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在此文中,任先生说:“物不迁论力图论证世界上一切事物看来似乎在变化着,其实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僧肇在此是肯定事物的不迁,把事物的变化看做是事物的假象。以任老的地位,这个说法当然被学界大部分学者所采纳和接受。如一些中国哲学史着作称:《物不迁论》在动静观上肯定事物的“静”,否定事物的“动”等等。很多着作连《肇论》原文的引文都没有,而且也没有出处,可见是“综合诸家着作”之“精华”了。

关于《物不迁论》,汤用彤先生早就指出:“所谓不迁,乃言动静一如之本体,其超乎言象之动静之上,不偏于相对之动或静。”(见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先生之说不能说错,但是他的观点我也是不大认同的,至少就《物不迁论》之文本而言。

吕澄先生在其《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则认为:本论主要在批评一些佛教中的“不了义”。如小乘执着无常,所以说“不迁”对治它;有部说,三世恒有,故说不来亦不去。

以上三说,我觉得代表研究佛学的三类人。任先生其实主要的还是在中国哲学的建树,佛学研究偏于哲学的路径,与佛家真意毕竟有所隔膜;汤先生是佛教史研究的大家,这是众所公认的,但他在佛教哲学方面毕竟还未深入展开(这个不是后学妄说,牟宗三先生在其着作中曾如此谈及);吕先生则是纯粹的佛学家,本身也是一名信仰者,他读出来的东西自然与诸家不同,体会也更独到,而且不大会偏离佛家本旨。

任先生的论述影响可谓巨大,现今学界(特别是中国哲学界)的观点大都与之相近,汤先生的观点也能代表很大的一部分佛学研究者的观点,但我觉得他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也就是说,我认同的是吕先生的观点,而不是汤先生。或者应该更精确的说:汤先生的观点代表的是一定时期的佛学家(如后期僧人的注疏等)的观点,而不是《物不迁论》文本及作者的观点。(具体不展开,另有专文论述)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