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罗汉名称及意义

郑有为∵

不少信佛的人都不了解罗汉是什么意思,兹简介如后:

阿罗汉果位

罗汉,是阿罗汉(梵文Arhat的音译)的简称,原来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据说,一位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学位。这四种果位是:

初果:名为预流果(Srotapanna,音译:须陀洹),获得了初果,在轮回转生时就不会堕入“恶趣”(指变成畜生、恶鬼等)。

二果:名为一来果(Sakrdagamin,音译:斯陀含),得到此果,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

三果:名为不还果(Anagamin,音译:阿那含),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

四果:是阿罗汉果,受了此果,他是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作已作,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称为阿罗汉,简称罗汉。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证得罗汉果呢?传说古代印度次大陆弥兰陀(Milinda)王曾经特别问过那位在佛经中着名的那先比丘(Nagasena),是不是在家居士也有可能成为阿罗汉,答案是肯定的。但须具备一个条件:居士成为阿罗汉那一天,如果不当天出家,就有死去的危险。因此,成阿罗汉果的全是和尚。

四大罗汉与十六罗汉

如上所闻,证阿罗汉果位好像现在攻读最高学位。证果,只是自身求解脱。根据小乘佛教的说法,得了阿罗汉果位,就是最终归宿(涅盘)。说穿了,修罗汉果的不过是些“自了汉”。全都如此,谁去传扬佛法?后来大乘佛教就往前发展了一步,以自身解脱为小,众生解脱为大。主张一切有情成佛,以佛法成就众生。因此,开始提倡作佛灭度后不入涅盘护法弘法的阿罗汉,这是修阿罗汉果位的人未曾预期的任务,因此,释尊要在他们之中遴选。

据西晋时竺法护所译的《弥勒下生经》和东晋时译者失名的《舍利弗问经》说,佛去世时指派大迦叶(Maha∵Kasyapa,也译作“摩诃迦叶”)比丘、君屠钵叹(kundopadhaniya)比丘、宾头卢(Pindola)比丘、罗云(Rahula,即罗怙罗、罗罗)比丘“住世不涅盘,流通我法”。他们都是释尊的亲传嫡系,罗怙罗还是释尊的亲生儿子。他们都是“声闻”。所谓“声闻”,乃是梵文Sravaka的意译,最早的意思指亲自听到过佛的言教声音觉悟而得果位者。从释迦修行而得证阿罗汉果位的人虽多,但看来均已涅盘,无踪无影。最早住世的阿罗汉就是这四大比丘--四大罗汉--四大声闻。

如上所闻,释尊留下四大罗汉住世弘法,看来可能是按东西南北各占一方考虑的。以后有的佛经中增加为十六人。北道泰译的《入大乘论》说:“***宾头卢、***罗怙罗如是第十六人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唐代湛然《法华文句记》引《宝云经》,也出现了“十六罗汉”,但只摘引出“宾头卢、罗云”两位,所引经义内容且不见于今存两种梁代译本《宝云经》。

现存汉译佛经中有关十六罗汉最早的典据见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难提密多罗(Nandimitra)意译为“庆友”,据说他是佛灭后八百年时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的名僧。他年辈较晚,虽成罗汉,却够不上“声闻”。《法住记》中所记的是“如是传闻”,而非“如是我闻”。书中说,庆友在涅盘时将十六大阿罗汉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大众,今将《法住记》十六罗汉名号照录如下:

第一位: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他的典型形象是头发皓白,有白色长眉。俗称“长眉罗汉”。中国禅林食堂常供他的像。

第二位: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据《佛说阿罗汉具德经》说,他是“知一切善恶法之声闻”。

第三位: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

第四位:苏频陀(Supinda)。

第五位:诺矩罗(Nakula)。

第六位:跋陀罗(Bhadra),意译为“贤者”,是佛的一名侍者。据《楞严经》,他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禅林浴室中常供他的像。

第七位:迦理迦(Karika),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八位: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意为“金刚子”。

第九位:戍博迦(Supaka),有“贱民”、“男根断者”之义,可见其出身不高,或为宦者。

第十位:半托迦(Panthaka),与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乃是兄弟二人。据说他们的母亲是大富长者之女,与家奴私通,逃奔他国,久而有孕,临产归来,在途中生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为“大路边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为“小路边生”。兄聪明弟愚钝,但均出家成罗汉。

第十一位:罗怙罗(Rahula),意译“覆障”、“障月”、“执月”。他是释迦在俗时所生唯一的儿子。十五岁出家,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不毁禁戒,诵读不懈”,称为“密行第一”。

第十二位:那伽犀那(Nagasena),意译“龙军”,习称“那先比丘”,生于佛灭后,七岁出家,曾在舍竭国答国王弥兰陀之问,大阐佛法。

第十三位:因揭陀(Ingada)。

第十四位:伐那娑斯(Vanavasin)。

第十五位:阿氏多(Ajita),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

中国佛教中佛和菩萨的形象到唐代都已基本定型,逐渐类型化。他们的衣饰也很特殊,与平常的世俗人等区别很大。罗汉的传说是大致从《法住记》流行后才开始普及的,罗汉穿的又是汉化了的僧衣,和一般的和尚并没有什么区别,有关他们的生平资料也不多。这些,都给艺术家以驰骋想像的创造余地,使他们可以在现实的老幼胖瘦高矮俊丑等大量活生生的和尚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出生动的多种罗汉形象来。可以说,罗汉一到中国,就异常生动活泼地显现在佛教徒、艺术家的心目中,丰富了中国绘画、雕塑的题材和内容。

《宣和画谱》卷二载,梁代着名画家张僧繇画过十六罗汉像。他的根据我们已无从考订。《法住记》译出并流行后,画十六罗汉的名家甚多,唐代卢楞伽特别爱画这种题材。“诗佛”王维,也画有此种图四十八幅。有关五代时画十六罗汉图的记载则更多。现知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塑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钱元瓘的妻弟吴延爽发愿所造。■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