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料简谈无生话∵

唐朝有位庞蕴居士,全家四口都圆证大道,是禅门中的祖师大德。他有一首偈:【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圆,共说无生话】。后来又有一位无为居士,姓杨名杰,尝参前辈,在宗门里有真实的悟处。他也作了一首偈与庞蕴唱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当时有位海印信禅师,也是禅门大德。他听了这两首偈,觉得不平,也有话要说,于是也作了一首偈:【我无男婚亦无女嫁,悃来便打眠,管它无生话!】。可是到了宋朝,有位妙喜禅师,见了这三首偈后,当时写信开示一位罗快然居士,说前两位居士都着了相,各自分疆划界、心中有所执着。道我有“知”,不是着「空”,便是着了“有”相。

我们对于这则公案,应该如何去悟、去理解?庞蕴所说的第一首偈:【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圆,共说无生】。这一句说明了,当彻悟无生的道理,即知道一切法不生也不灭,一切相无非是众生迷时产生的妄想、分别与执着而已。既无生死,何须还要结婚生子,因此也可了脱养儿育女及传宗接代的烦恼。只需当下顿悟,即可一念超越生死,入如来宝地。但是无为居士的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这首偈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认为人生在世,本来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事。结婚生子,养儿育女,繁衍子孙,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乃人伦不变的真理!何来那么多枝枝节节的问题,还从男女婚嫁的事扯到无生的问题上去。岂不是自找麻烦、无事生非吗!

然而宋妙喜禅师却认为他们俩都着了【空、有】两边的相,认为他们二人分疆划界心中有了执着。若以为心中不着佛相即有证悟;这个不着佛相,还是有所着,“着”了一个“不着佛相”。所以开眼闭眼都不免着了相。开眼则着「有”,着了共说【无生】话,里面有个无生;闭眼则着「空”,着了一个“无”无生。若不开、不闭,还是落了海印信禅师的【非有、非无】的圈圈里头,故而不易理解。对于这则公案,如果说【非空、非有】,亦即不着空、也不着有,仍然离不开【亦有、亦无】,还是掉进了【亦有、亦无】的泥淖之中不能出来。∵

佛法说的是要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换句话说,要离四句:有一句;无一句;亦有、亦无一句;非有、非无一句;即禅宗所谓的【四句离则百非绝】。离相则无过,即能见到诸法实相的真谛。学佛真难懂,想要确实理解佛法都不容易,更何况修证,故经曰:【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古德说:【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是即是,不是即不是。既是(即悟了道),则无纤尘之不是(即能见诸法实相);既不是(若不能悟道),则无纤尘之是(则所见所闻都是妄言、妄见)】。换句话说,觉悟的人,则随拈一法无不是法,即便吃饭、睡觉、举手投足都与道相应,否则纵然每天诵经、念佛,还是着相修行;所作所为与道业无关,只是修修人天之福而已。

那么,我们对于“男婚女嫁”的事,应如何看待呢?有大德却有新的体悟:【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孙孙,是说话无生】。你以为如何?我们须体认,【无为】并不是不要做事;不做事即着了空相。而是做了之后,不往心里去,不要在乎事情处理结果的好坏,要放下它的成败得失。有利于大众的事都可以做,而且要认真地做。而所谓的【无生】,即生生不息的意思。若能如此理解无生,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生子,子子孙孙,绵延不息,就是无生。无生不是死了不动,而是在六道之中生生不息,虽头出头没,而不见有生;若能生而无生,自在无碍,泛如来清净寂灭之海,游戏三昧而不厌,能在世间教化一切有缘,那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契入了无生的真谛,可说是乘愿再来的佛菩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