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最早的比丘尼∵

■∵周玉茹∵

《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01期∵

女性信徒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古代印度以夫权社会为主流,但女性佛教徒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佛教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三转***度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男性的比丘僧团。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瞿昙弥随佛披剃,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在大爱道瞿昙弥的表率作用下,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从而建立了女性的比丘尼僧团。但是,女性进入僧团的历程非常艰辛。∵

据记载,佛陀回到故乡说法,佛陀的姨母前来听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为佛法倾倒。于是大爱道向佛陀提出了出家的请求,但先后三次都遭到了佛陀的拒绝。大爱道并未因此气馁,带着五百释种女自己剃了头发,披上袈裟,赤着脚一路长途跋涉,跟随佛陀来到舍卫城佛陀的只洹精舍。长途跋涉使她们疲惫不堪,满身的尘土,脚也肿了,但是没有经过佛陀的允许,她们不敢进去休息,站在精舍门外哭泣,泪流满面。阿难心中十分不忍,向佛陀求情,希望佛陀答应大爱道的请求。阿难问佛陀:女人修行能得四果(案:小乘佛教的修行果位,即预流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否?佛陀言:能得。据此,阿难以报答母恩为理由,向佛陀求情。最后,佛陀允诺了大爱道的请求,亲自给她授戒。这样,大爱道就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掀开了佛教女性宗教生活新的一页。为此,大爱道由衷地赞叹道:“佛陀无上士,汝当受崇拜。将我与他人,拯救出苦海”(邓殿臣译《长老偈·长老尼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出家如此困难,和古代印度社会的等级观念以及妇女长期社会地位低下分不开。在法律上,女子不能享有继承权。一般认为,女子无法独立生活,只有依附于男子的保护和照顾。《摩奴法典》卷五规定:“妇女少年时应该从父,青年时从夫,夫死从子,无子从丈夫的近亲,没有这些近亲族,从国王,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自主”。女子因为没有继承权,在经济上便无法独立,一旦失去了男子的庇护,将无以为生。在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下,普遍认为女性有着种种缺陷,智力低下,只是生育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工具。所以,在古代印度,娼妓制度盛行,多妻制度盛行,丈夫对妻子有着绝对权威,禁止寡妇再嫁,而女性早婚也被作为一项宗教义务规定下来。虽然存在种姓高低的差别,但妇女都是男子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

但是,在反婆罗门特权中成长起来的佛教并不承认这种依据肤色、职业、血统世袭而形成的种姓差别,提出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主张四姓平等不分优劣。特别在教内,认为僧团内部不论出身俱为一体,即所谓:“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界一切,悉是我子,皆同一法,而无差别”(《白衣金幢婆罗门缘起经》卷上)。僧伽向一切种姓阶级开放,成员来自婆罗门、刹帝利、商人、妓女、屠夫、猎人等各种职业阶层。正是这种平等的思想,为女性进入僧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自大爱道率五百释种女出家后,来自各个种姓阶层的女性不断加入,比丘尼僧团的力量很快壮大,并出现了不少在修行、持戒、智慧方面有特出成就的尼众。早期尼僧团的事迹,在南传佛教经典《长老尼偈》中记载有详细记载。《长老尼偈》收录了73位有名姓的长老尼所作的偈陀,同时,她们的事迹还见诸巴利三藏和其他经书。这73位长老尼,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的有穆妲长老尼等15人,出身于刹帝利家庭、本是王妃公主、名门闺秀的有苏梅达长老尼等14人,出身于富豪商贾家庭的有昙摩长老尼等20人,原本在王室为嫔妃、宫女的有娣莎长老尼等10人,曾为妓女的有阿扎迦尸、阿帕巴利长老尼等4人,出身于农民猎户、奴隶等低种姓家庭的有萨玛长老尼等10人。∵

从《长老尼偈》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影响女性走入佛门的众多因素中,家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有的从小置身于听诵佛法的环境,耳濡目染,对佛教素有亲近感,很多着名的长老尼都是在亲友的影响下出家的。佛陀成道之后,难陀王子、罗睺罗王子、大爱道等相继皈依佛门,佛陀身为太子时的妃嫔、宫女,即所谓“五百释种女”等,也在听佛说法后认识到人生的无常,从而皈依佛法。巴达拉卡比拉尼在丈夫大迦叶随佛剃度后也抛弃财产,皈依佛门,跟随大爱道出家。佛陀的两大上首弟子之一舍利弗的三位胞妹佳拉、乌帕佳拉、悉苏帕佳也效法兄长,出家修行。达摩亭娜的丈夫听佛说法,得阿那含果,随佛出家,紧接着,达摩亭娜也进入了佛门。帕杜玛沃蒂长老尼本是一名妓,她的儿子阿巴耶出家修道,在阿巴耶的劝说下,帕杜玛沃蒂遂皈依佛门,而且“断贪观无常,终成罗汉”(《长老偈·长老尼偈》)。∵

家庭或婚姻的不幸是早期社会下层女性出家的主要原因。由于女性作为家庭的附属物而存在,使得不幸婚姻成为对女性生存环境的直接伤害,即使出身富家的女性也难以在婚姻中得到平等的地位。这样,提倡平等、互爱的僧团就成为女性渴望得到保护的避难所。巴达长老尼本是富商的女儿,而丈夫不但不感激她的救命之恩,反而贪图她的财产,想将她置之死地。巴达看破人间情爱的虚伪,悲伤之下,转而出家。帕扎佳拉长老尼也曾是富商的女儿,与家中男仆相爱私奔,历经颠沛。丈夫为保护妻子被毒蛇咬死,两个孩子被洪水冲走,回到家乡,父母兄弟都已遇难,接连不断的打击使帕扎佳拉精神失常。后来,帕扎佳拉得到佛陀的救护,于是出家为尼。索娜长老尼养育了10个子女,儿女长大瓜分了母亲的财产,却将母亲逐出门外。伊悉达悉长老尼在俗时极尽贤能,因为得不到丈夫的喜爱,先后几次被丈夫遗弃而出家。穆妲虽出身婆罗门,却为每日必须做繁重的家务,伺候弯腰驼背的丈夫而苦恼不堪。当她出家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终得解脱,摆脱杵和臼,摆脱驼背夫,三弯终解除,无生亦无死,生欲已灭除”(《长老偈·长老尼偈》)!∵

和男性相比,女性在修证过程遇到的困难更多,包括各种骚扰和诱惑。在这些障碍面前,女众表达了坚定的信念,表现了和男子同样的智慧和信心。《杂阿含经》就描述了诸多摈除魔扰、严持修行的比丘尼。塞拉长老尼在遭到摩罗的骚扰后作偈回击道:“爱欲是毒箭,五欲是砧板。汝所说欢乐,已与我无关。断除一切贪,断除痴愚闇,恶魔汝当知,汝已被我斩”(《长老偈·长老尼偈》)。苏巴长老尼面对恶少的挑逗和纠缠,先是以“不净观”加以劝谕,最后剜出眼睛向恶少表明其坚定的道心。苏摩比丘尼则在抗拒恶魔骚扰的时候,发出了女身亦复有为的强烈呼声:“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智或若生己,逮得无上法。入于男女想,心不得俱离。彼即随魔说,汝应往语彼。离于一切苦,舍一切阇冥,逮得灭尽证,安住诸漏尽,觉知汝恶魔,即自磨灭去”(《杂阿含经》卷四十五)。∵

经典记载,佛陀时代相当多的女尼在修行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阿难向佛陀请求允许女子出家,理由之一就是女子修行可以证得四果位。大爱道涅盘后,佛陀特为之供养舍利,称赞她为丈夫行获应真道(案:修成罗汉果)。佛陀举起她的舍利说:“斯聚舍利,本是秽身,凶恶急暴,轻心疾转,嫉诟阴谋、败道坏德、为乱作先之类。今母拨除女人凶暴之秽,为丈夫行获应真道,还灵本无,净过虚空,行高无盖,何其健哉”(《佛母般泥洹经》)!佛陀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尼众,经典记载了佛陀的50大女弟子,都各有所长,如法腊第一的大爱道,智慧第一的差摩长老尼,神通第一的莲花色长老尼,说法第一的法兴长老尼等等。∵

出现在《长老尼偈》中的73位长老尼,大多数都被认为取得了罗汉果位,达到了漏尽,即无欲无求的境界。她们的悟道经过各有不同。得利卡长老尼目睹青菜叶被热锅烤干,受到启发,断除贪欲修成阿那含果。更多的长老尼在听师说法时彻底醒悟,顿成罗汉。如苏摩那长老尼、乌得玛长老尼、苏佳妲长老尼等人,证得罗汉果位后纷纷表达了无比的喜悦:“天上人间轭,尽被我所断,无欲亦无漏,清凉入涅盘”(《长老偈·长老尼偈》)。∵

印度比丘尼僧团建立以后,比丘尼制度也随着佛教的对外传播向周边传播开来,最先传到印度次大陆以外的地区是斯里兰卡。公元3世纪时,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在斯里兰卡建立了第一个比丘尼教团。此后,比丘尼制度逐渐传到了东南亚诸国。在北部,比丘尼制度沿着古老的商道传到了西域,进一步传到了中国内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