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因为无明而产生烦恼,不能脱离生死轮回,与生死相对的是作为超越境界的涅盘。涅盘的字面意义有灭、寂灭、灭度、寂、无生等,中国早期的一些佛经还译为“无为”,一般的意义是指熄灭生死轮回而获得的终极解脱。小乘佛教将其区分为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两种:前者指作为生死之因的烦恼已断,但由此前世烦恼所形成的果报仍未断绝,仍在身上存在,“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盘”【《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藏》卷二五,288c。】。无余涅盘指生死之因和果都断尽,不再轮回于生死,不再依五蕴所成之身,“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盘”【《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藏》卷二五,288c。】。“五众”就是指五蕴,构成人身体的五种因素。

对于涅盘,从敦煌本《坛经》来看,这个概念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第57节中有“如来入涅盘,法教流东土”一段,是《坛经》记录者所加的说明。但整个一部《坛经》所谈的实际上就是涅盘解脱之道。解脱论,也就是涅盘的方法论,超脱生死轮回的方法。慧能的得法偈就体现其涅盘观。此偈的起因是弘忍为了检验大家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惠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偈一首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付汝依法,禀为六代。火急急!”【《坛经》第4节。】“生死事大”,说明世人超脱生死轮回是最重要的大事,慧能讲的佛性论,顿悟论,无修论,都是在讲涅盘之道,他明确强调觉悟对于实现涅盘的重要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坛经》第16节。】。“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坛经》第17节。】。觉悟自心佛性,世人即佛,不悟佛性,将难脱轮回之地。

慧能所说的涅盘是无余涅盘,他在《无相颂》中讲到“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余”【《坛经》第36节。】。这个“无余”,就是无余涅盘。小乘佛教的涅盘概念,指灰身灭智,肉体焚烧成灰,心智灭除至尽。大乘佛教对涅盘有新释,不再执着于有余、无余之分,只以无余涅盘作为一种方便施设,非终极涅盘。《中论》以实相为涅盘,“诸法实相即是涅盘”【《中论·观法品》,《大正藏》卷三十,25a。】。三论宗依之,吉藏讲“离断常二见,行于圣中道,见于佛性”【《二谛义》卷上,《大正藏》卷四五,86a。】。中道就是佛性,就是涅盘。北本《大般涅盘经》以具有常乐我净四德的佛身为大涅盘,“二乘所得非大涅盘,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盘也”【《大般涅盘经》卷二一,《大正藏》卷十二,746a。】。唯识法相宗讲四种涅盘,依《成唯识论》卷十,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和无住处涅盘,这四种涅盘只有佛世尊才具足。天台宗据体相用立三种涅盘,依智顗《法华玄义》卷五下,为性净涅盘、圆净涅盘、方便净涅盘。慧能在此使用“无余”概念,是站在禅宗的立场上理解的,如果要给慧能的理解作出概括,可以认为,慧能是以“性觉”为涅盘。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本来具有觉悟本性,这就是涅盘。它是超脱生死的,慧能批评禅界执于生死的修行,“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坛经》第48节。】。这是说,有人所修习的禅法,只是生死智,并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还在生死间流转,这不是大乘的真涅盘。

从生死到涅盘的超越方法是,不离生死而入涅盘,惠昕本《坛经》在讲述慧能的这一观点时,表述得非常明确:“不舍生死而入涅盘,是顿悟。”【惠昕本《坛经》第21节,《普慧大藏经》本。】这句话源自荷泽神会,而神会作为慧能思想的宣传者,其基本思想承继慧能。因此,这一观点可以看作是对慧能思想的说明。其内在超越的意义在于,涅盘对生死的超越,并不脱离生死众生,不是离开世人的生死现象而另有一个纯粹的涅盘解脱之境,是从众生的生死之状态直接提升到涅盘境界。从顿悟的角度,很自然地能理解这种超越,顿悟是得涅盘解脱的手段,而顿悟是瞬间完成的,这一瞬间之后,顿悟者的肉体之身还在,还有生死,但对生死的看法完全改变了,心智完全不受生死的束缚。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