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互动面面观

/林武瑞

修行需要两面镜子:一面自我观照省察的镜子,一面道友回馈的镜子。

四念处的修行,始于自觉——观察自己生理反应、苦乐感受、心念变化及烦恼背后的根源,而终于觉他∵∵以自己修行的体验,如专注的定力、敏锐的观察慧为基础,来透视他人苦恼之因果始末,为之解粘释缚。

就自觉——自我观察——而言,在尚未破我见之前,对自我身心的观察,以及烦恼生起始末的因果分析,免不了曾受过去学习经验和自我意识所影响,而无法如实正观,甚至于会有一些严重的盲点,难以自我察觉。

就觉他——团体互动——而言,四念处的修行团体乃是藉助成员之间彼此以较客观的立场相互回馈,协助对方找出盲点,来促进彼此的成长。因此,修行团体的参予是很难得的,其成员之间的道情,岂是世俗任何人际关系的感情所可比拟。

个人对修行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有以下两项心得:

(一)∵∵在面对他人回馈之际,当以欢喜之心,坦然接受,尤其当对方正中目标,为我们理出头绪、抓出盲点时,更应以感谢的心,欣然以对。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肯当着面,指出我们错误的人不多,拒绝接受,或竟然恼羞成怒,愈发显示我执深厚、我慢顽强,而其后果,必导致于自我封闭、拒绝成长。

(二)在对他人作回馈时,当本于无我慧和慈悲心。无我者,不加上个人主观之好恶和情感之亲疏;基于此,当时时刻刻检验自己,是否争强好胜、执意坦护?是否心量偏狭、猜疑善妒?是否为种种习气、偏见所蒙蔽,而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是否昧于一己之私,而化回馈为攻击、化互动为自我掩饰?人际的互动,只要有一丝我慢存在,即难以展开无我之悲心,怎能不善自警惕!至于慈悲心者,当深切体认互动过程中,乃是基于促进彼此共同的成长,不以找出对方的盲点而沾沾自喜,不以质问对方至脸红词穷而洋洋得意,更不以揭发他人隐私或任意搬弄是非来作自我保护。在修行团体之内,多一个道友,乃是多一份成长的助缘,而不是凭添粘着、对立,甚至多一层烦恼。

修行团体是相当可贵的,因为其成员对于生命的升华和解脱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只要是以八正道为基准,在修行过程里,心灵应当是不断地升华和净化;而在团体互动中,更应当学会谦卑、学会尊重他人,并学着以细腻的心,懂得设身处地,时时处处为他人设想。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世尊创设了大和僧团,即具备符合现代民主平等的精神,而要达到真正的民主,则团体内每一位成员,除了要有自觉意识之外,更应具备自决的能力,以正见为基石,由正思惟开展而出,方能同心协力,共创一个和谐、民主、日益增上的修行团体。

(1990.12.《新雨月刊》第40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