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谚语中的宗教色彩

文/侯惠华

摘要:∵本文分析了宗教文化在民间谚语中的体现,∵具体阐述了宗教典籍,∵教义教理,∵宗教人物,宗教节日,宗教建筑等宗教文化各方面对谚语,俗语的影响.

关键词:∵谚语,基督教,道教,佛教

谚语、俗语是千百年来在语言中凝结和沉淀的精华,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邃必定会体现出这一点,很多的谚语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英美等国家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或新教,派系虽多,教义教理较为统一,而在中国儒,释,道影响最为广泛,其中儒教是准唯物的处事哲理,故,也称儒学.∵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的。下面对中英两种语言中谚语、俗语的宗教色彩做简单的探讨时,以道教,佛教和基督教为主。

1∵宗教典籍中的语句直接化为谚语.

1.1《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Great∵Book),他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heart∵has∵its∵own∵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Eve)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耶和华的故事。又如,谚语“When∵the∵sun∵rises,∵the∵disease∵will∵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也是出自《圣经》:据说犹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You∵cannot∵serve∵God∵and∵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也是出自《圣经?***?马太福音》:Ma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语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

1.2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谚语,很早就已存在。道教盛行后,此类谚语更多。如,“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意为,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下面是《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中所载几则:“佛家重练心,道家重养生”;“修行不修心,枉烧一炉香”;“我命在我不在天”;“仙道贵生”;“道以养性,术以延命”等等。它们所传承的性命***的道教义理,字字珠玉,十分难得.

1.3∵佛教于东汉时期自古印度传入中国,盛于隋唐,∵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就有了许多同佛教信仰相关联的谚语.例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原文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表现出佛关怀众生的慈心和博爱.又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谚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2∵与宗教人物或宗教器皿等有关的谚语.

2.1英语谚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man∵must∵bear∵his∵own∵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cross∵on∵his∵breast∵and∵the∵devil∵in∵his∵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sends∵cold∵after∵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主者)”,等等。

2.2∵道教崇尚修道成仙,因此有人称道教为仙学。众多仙人形象,不仅是修道者的楷模,也是广大民众美好愿望的寄托。谚语也常常引入仙人形象,表达这种社会人生哲理.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本是以济困扶贫而着称的八仙当中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仙人和善人,却常常遭人误解而被狗咬,这类使人伤痛的社会事相至今仍难以避免。再如“土地不开口,老虎不咬人”;“土地不开口,毛狗子不咬鸡”;“千里神明,要问当坊土地”。这几则谚语,都与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有关。土地爷本是地方小神,却掌管着当地人畜命运,传说山野间猛兽觅食,也须土地来管辖,所以在谚语中便把它作为得罪不起的象征形象,构成了一排风土谚。?

2.3∵佛教中的∵“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佛是人们信仰和求助的希冀,故有“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来形容观世音菩萨.而谚语“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惶求救。.∵信教民众求神拜佛时常要烧香,“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来比喻人在世上做事情都要争一口气,不能让人家笑话。而与僧众有关的就更多了,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等.

3∵与宗教节日或宗教建筑相关的谚语

3.1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蕴义,∵如.“Christmas∵comes∵but∵one∵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节日期间,人们常用此谚语劝人们对别人的吵闹和大吃大喝要忍着点,不要太在意;同时也劝谕人们把握机会,送送东西或帮助穷困的人,行救困济贫之善举。再如,谚语“Marry∵in∵Lent,∵and∵you’ll∵live∵to∵repent(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这一说法源于四旬斋(Lent)这一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因此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教堂是神圣的场所但里面除了桌子、长椅子外一无所有,好不凄凉,所以有了谚语∵“As∵poor∵as∵a∵church∵mouse”来形容穷得一贫如洗.∵也有些是借用∵“church”作反衬,例如∵“∵All?are?not?saints?that?go?to?church.”(?去做礼拜者,未必皆圣人),The∵nearer∵the∵church,∵the∵farther∵from∵God.∵(离教堂愈近,离上帝愈远)。

3.2道教流行时,许多地方兴建宫观,祭祀鬼神延请道士举行斋醮活动,构成一项特殊的文化景观,这类社会景观常常也成为谚语取材立意的基础,如“城隍庙里的鼓,三天不打生灰土”;“龙王庙里水多,城隍庙里鬼多”;“见到天王,四朝八拜,见到小鬼,一脚踢开”;“住到城隍庙,守不到头柱香”,等等。这类谚语的构成是描述性的,从方方面面勾画出旧时代中国城乡道教信仰的风貌。同时这些谚语又是象征性的,意在借道教活动中的有关事相,指代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以警醒世风。?

3.3∵人们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称呼为寺庙,初一、十五拜佛颂经当然要去;新年、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因此寺庙的楹联也成为耳熟能详的谚语,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再如,寺庙建筑中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宁静禅房”是佛教徒清净圣地,不可亵渎,∵出现在谚语“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又如,谚语“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由寺庙在民众中的尊崇地位映衬出婚姻的神圣性.

宗教信仰对谚语的渗透这一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术价值,民众日常语言与其信仰的宗教各方面相融合,广为口传,便构成了这些具有独特意味和光彩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各国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M]∵中国ISBN中心∵1994

[2]∵刘守华∵道教和谚语[J]∵中国道教2004∵(3)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9期供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