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宗教初探

潮南区民间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据1998年宗教部门的审查统计,全区有登记的佛教岩寺、庵堂、精舍50所,信徒1370(民间信佛拜佛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是不受佛教教务教规的约束而已);基督教堂点18所,信徒、慕道友7423人;天主教堂点17所,信徒7051人。

一、∵佛∵教

西岩为原潮阳县佛教的发祥地。唐大历三年(768),曹溪传人惠照禅师住持西岩,收徒大颠、惟俨、怀海。后大颠先后创建潮阳东山卓锡岩、灵山寺,广收门徒,弘扬佛法,时为原潮阳县佛教之盛期。及至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钦赐灵山经卷,天圣七年(1029)诏改灵山寺为开善禅院;后高宗敕命潮州名贤王大宝书“敕赐祝圣万寿山”碑文立于灵山寺;宋建炎三年(1129),高僧宋大峰建和平桥,均在民间产生很大影响,出家僧尼渐增,佛教寺院次第建成,胪岗石塔寺便是这个时期所建。

唐、元时期,佛教继续流传。元至顺一年(1330)比丘释碧禅师于大南山东麓(海门莲花峰对峙处)创建华古岩。至正三年(1343),仙城金溪乡的翠峰岩落成。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周光镐于峡山恩波桥西创建“宏恩寺”。

清康熙至乾隆期间,佛教广为流传,岩寺庵堂精舍剧增,潮南现有的佛教场所,很多才是在那个时期创建的。如峡山东山玉紫岩,两英仙岛胜观岩,成田家美七星寺,陇田大布洋念佛禅院及峡山崇庵,司马浦的央福庵、仙港庵,陈店港后广灵庵,两英新叠石庵、金瓯长宁庵,仙城金溪喜福庵,陇田溪西五皈庵、座山永济堂,井都上南西林庵、湖西练江庵,成田家美慈觉庵等,还有一些精舍。出家僧、尼不少,皈依信徒难以胜数。

民国时期创建的有:峡山上东浦宝莲庵、德慧庵,仙城元觉庵、梅林永龙庵,陈店文光德修庵,两英新乡善德堂、金瓯义德庵,成田家美梵音精舍,胪岗新中慈惠堂、天竺堂、新联竹麟庵、天宝精舍、新民和成堂、天福庵、上厝观静精舍等。由于西方洋教充斥,法律无保障,加上兵殃贼祸,至解放前夕,全县僧尼及庵寺、精舍大为减少。

建国后,在宪法保护下,宗教信仰自由,佛教徒“农禅并重”,逐步自食其力。1964-1965年,***办班启发教育僧尼自愿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佛教活动,寺庙多被挤占破坏。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广大侨胞及热心信徒捐资修建梵宇,遂使佛教日渐风光,宗教文化与旅游事业成了相关锁链。

二、∵基督教

清咸丰十一年(1861)汕头开埠后不久,美国基督教牧师雅西、约翰等先后入原潮阳县传教,县内遂有礼拜场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牧师陆亚当夫妇继任教务,基督教渐向乡村发展。同治九年(1870)至民国初,两英的古溪、田心的南阳等相继创建教堂。

20世纪30-40年代,县内始有中国籍传教人员。民国30年(1941)日军入侵县境,各地教堂多被占用,宗教活动不正常。抗战胜利后,才恢复教务。

建国初,教会因土地改革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教产被占用,教牧人员和一些信徒曾受冲击。改革开放后,基督教恢复宗教活动,且有新的发展,并实行“自治、自养、自传”,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发扬仁爱精神,济困扶危,兴办各种公益事业。

三、天主教

原潮阳县境内第一所天主教堂创建于同治九年(1870),址在海门。20世纪初,天主教渐次向内地乡村发展。至建国前夕,先后兴建天主教堂或传教所的有胪岗的新中,峡山的西港、沟头,陈店的湖西,仙城的白坟、五和、径口、榕堂,两英的古溪,成田的家美,沙陇的东波、望上、永安,井都的双山等。

建国后,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驱逐外籍神甫,并行“肃反”,影响至深,部分天主教堂被征用,多数教堂关闭。1978年后,天主教的正当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天主教房产陆续归还,神职人员复职,天主教有新的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