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宗立教

凡诸宗祖师,多依佛经而开宗:如「天台宗」依《法华经》而开,「华严宗」依《华严经》而开,谓之「依教分宗」也。开宗既定,则以其宗义判一切经。如华严立「五教」,以摄一代经,天台立「四教」,以摄一代经等。谓之「依宗别教」也。今「净土门」,依《大经》以开宗,立「二双四重」,以判一代经。

初「辨开宗义」者,《教卷》曰:

大无量寿经∵真实之教

净土真宗

是即「依教分宗」也。

问曰:净宗以三经为所依,今单举《大经》,何也?

答曰:《观》《小》二经,显文带方便故,不可为正依也。《大经》唯显真实故,以为正依也。凡净宗有三愿三经真假之义。曰: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是诸行往生,而唯自力也。《观经》所说,定散二善,皆摄此中,谓之净土「要门」也。第二十愿,废诸行而立念佛一行,故谓之「真门」,然未免自力心,《小经》所说是也。称此二愿,为方便假门,未得真实报土之证果故。至第十八愿,则三信十念,离自力心。一念相应后,立入正定聚,必至灭度故,名横超他力「弘愿」,《大经》所说是也∵;故「唯依此经以开宗」也。弥陀既有此三愿,故释尊亦说三经以应之也。此义亦是「依宗别教」。

(真实)∵三∵愿∵三经∵三∵门

真──第十八愿─大经─他力─信心往生─乃至十念─弘愿门

第十九愿-观经-自力-诸行往生-定散二善-要∵门

(方便)∵第二十愿-小经-自力-念佛往生-专持名号-真∵门

(编者附图表):

次「辨立教」者,凡三朝七祖之判教,虽有同异,皆对圣道,而立净土焉。今广通圣净二门,判其渐顿,而立「二双四重」之判教。故《愚秃钞》云:

就顿教:复有二教二超。

二教者:

一难行圣道之实教也: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之教也。

二易行净土本愿真实之教:《无量寿经》等也。

二超者:

一竖超:即身是佛、即身成佛等之证果也。

二横超:选择本愿,真实报土、即得往生也。

就渐教:复有二教二出。

二教者:

一难行道:圣道权教,法相等历劫修行之教也。

二易行道:净土要门,《观无量寿佛经》之意,定散、三福、九品之教也。

二出者:

一竖出:圣道历劫修行之证也。

二横出:净土胎宫、边地、懈慢之往生也。

小乘······缘觉教、声闻教

一∵竖出···难行道-圣道门-权大乘教(法相宗、三论宗等历劫修行之教)

代∵渐教

教∵横出···易行道-净土门-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第十九、二十愿

胎宫、边地、懈慢之往生)

大乘

竖超···难行道-圣道门-实大乘教(天台、华严、禅、密等即身成佛之教)

顿教

横超···易行道-净土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真实报土、即得往生)

(编者附图表):

声闻教

小乘

缘觉教

佛教∵竖出、渐教-唯识宗、三论宗(历劫修证之教)

圣道门、难行道、自力、竖

竖超、顿教-华、天、禅、密(即身成佛之教)

大乘

横出、渐教-第十九、二十愿(往生化土)

净土门、易行道、他力、横

横超、顿教-第十八愿(往生报土)

此即「二双四重」之判教也。难行易行「二双」也,竖超横超竖出横出「四重」也。文中曰顿渐、曰难易、曰圣净,是一括七祖之判教,更加四重也。「横竖」者:「横」者他力也,「竖」者自力也,「出」者历阶次也,「超」者不历阶次也。

「即身成佛」者:圣道之竖超也,无阶次故。

「即得往生」者:净土之横超也,生即无生故。

「历劫修行」者:圣道之竖出也,必历五十二位故。

「化土往生」者:净土之横出也,从化入报有年处故。

此二超二出,皆就相对门二而论耳。若就绝对门而论之,则十方佛土中,唯有本愿一乘。故谓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乘中之一乘也。

法照大师曰:

念佛成佛是真宗

善导大师曰:

真宗难遇

本愿之真假,净土之报化,安心之自力他力等,几多法门,皆悉因此一字而起。实净宗念佛之指南,报土往生之捷径,于是乎了然。

第二章∵三经大纲

《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一卷,是谓「净土三部经」也。「释尊出世之本怀」,实在此三经。何以得知?《大经》言:「如来所以兴出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观经》言:「五障女人,现身见佛,获无生忍。五逆恶人,临终念佛,即得往生。五障五逆之往生,何啻二乘开会之比乎。」《小经》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由此,末法万年后,诸经灭尽,特留此经。或搁灵山法华之会座,以说此经。如来随自意,不待他问,自说此经,其为本怀也炳焉。今准觉如上人意,提其纲要,曰:「《大经》说『法之真实』,《观经》明『机之真实』,《小经》合说『机法之真实』。法如药也,机如病也,机法合说,如药与病人也。三经之说,所主虽异,其要不过明念佛往生之机法也。」

初《大经》明「法之真实」者:其上卷明弥陀成佛之因果,下卷明众生往生之因果。

弥陀成佛之因果:法藏菩萨因位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四十八愿,一一誓愿,皆为众生。分有三类:曰:「摄净土之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之愿等是也。曰「摄法身之愿」,第十二光明无量,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等是也。曰「摄众生之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等是也。虽有三不同,其意唯「招唤众生,而欲使乘愿船」而已。故称「第十八愿」为「王本愿」也。《大经》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文意谓: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信心欢喜∵乃至十声

若不生者∵誓不成佛

夫弥陀之正觉,为众生而成;众生之往生,由佛愿而成。佛愿不成,则众生何因得往生?众生不往生,则弥陀何必要正觉乎。是「正觉」之与「往生」,相待而成。故弥陀自赌其正觉,以起誓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大悲摄化之本意,在此一愿。此愿名「选择本愿」,于诸行中「选取名号」一法也。又名「念佛往生愿」,又名「本愿三心愿」。以「信行不离」,举一全收故。信行之义,至下可知。已立此誓愿,岂可无行业,于是永劫之间,苦修万行,积善累德,欲令诸众生,功德成就。犹如慈父积金,以遗子孙。一举一动,悉为子孙。庄严净土为众生也,成就名号为众生也,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亦皆为引摄众生,拔苦与乐也。《大经》言:

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又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是谓弥陀成佛之因果也。

众生往生之因果:《大经》下卷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此即「本愿成就」之相,而净宗之心要也。初六句众生往生之因也,次二句其果也,闻名信喜之一念,顿入不退位。平生之时,在彼摄取中。令舍五恶,令持五善,命终之后,必到彼岸,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是谓众生往生之因果也。

上下之说,虽有二种因果,其要唯在「本愿名号」之一法,是谓「法之真实」矣。

次《观经》说「机之真实」者,曰:「阿阇世」杀父害母之贼子也,「韦提希」五障三从之痴女也,若无此贼子痴女,则何缘得说如来大悲耶。又如下三品,十恶五逆之罪人也。若无此「恶逆之机」,亦何因而得显念佛之大利耶。

法然上人曰:「为极恶最下之人,说极善最上之法。例如彼无明渊源之病,非中道府藏之药,则不能治也。」今此五逆,重病之渊源也;此念佛即灵药之府藏也。无此药,则孰能治此重病耶。

《观经》「下品下生」言:

或有众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斯愚人,临命终时,愚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经文恳到,恶人往生之情态,如目睹之。于中「具足十念」之念佛,即知《大经》第十八愿之「十念」也。彼此相照,机法之真实益明。凡《观经》之说,定善十三观,自近及远,如步步入净土。日想水想冰想,此是界中相似可见之境相也。琉璃地乃至宝楼观,是彼国无漏境相也。而后花座观,而后像观,真身观,渐入佳境,遂作得生想。然而此观,息虑凝心,非上根定机,则不能堪也。又散善九品之机,自高就卑,如水之赴下流。其上中六品,犹能废恶修善。如下三品,则十恶五逆,曾无一善,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但其临终称名,顿灭多劫之罪,得往生彼国。善导大师曰:

此经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则意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法然上人曰:

定散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

是就法而论也。若就机而论,则当谓「定散诸机,为废而说;下三品机,为立而说」。此即极重恶人,无他方便之恶机,而本愿正所被之实机也。是谓「机之真实」,可知。

次《小经》合说「机法之真实」者,此经中不说定散之诸行诸机,唯说念佛之一法一机故。

《小经》言: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又言: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

此名号一法,即《大经》本愿念佛也,是即法之真实也。

《小经》言:

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为诸众生,说是难信之法。

此五浊众生,即《观经》下三品之恶机也。此经「合说机法」,可知。

善导大师曰: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是亦并举机法,而垂范于后世也。

「三经大纲」,略如此。然本宗就三经:有「三愿、三机、三往生」之判释。又就《观》《小》二经,有「隐显」二义,恐烦不述。此章只就「三经一致门」之纲要而论。

(编者附图表):

三∵愿∵三经∵三∵机∵三往生∵三∵藏∵三∵门

真──第十八愿─大经─正定聚之机─难思议往生∵福智藏─弘愿门∵第十九愿-观经-邪定聚之机-双树林下往生-福德藏-要∵门

第二十愿-小经-不定聚之机-难思往生∵功德藏-真∵门

定善∵─────────────────∵十三观

上∵三∵品──行福∵───────

观∵经∵上品∵方便

戒福∵────────

散善∵中∵中品∵三福

下品─世福∵────────

显(万行随一)

下∵三∵品──念佛

隐(非定非散)∵──────真实

大经∵┈┈┈┈┈┈他力念佛往生(第十八愿意)真实

显说┈┈┈自力诸行往生(第十九愿意)方便∵一致门

三∵经∵观经

隐彰┈┈┈他力念佛往生(第十八愿意)真实

显说┈┈┈自力念佛往生(第二十愿意)方便∵差别门

小经

隐彰┈┈┈他力念佛往生(第十八愿意)真实

第三章∵七祖要领

净宗以三国七高僧为相承也。印度有二祖:曰龙树菩萨(西元二-三世纪),天亲菩萨(西元四-五世纪)。中国有三祖:曰昙鸾大师(476-542),道绰禅师(562-645),善导大师(613-681)。日本有二祖:曰源信大师(942-1017),法然上人(1133-1212)是也。凡净宗安心血脉,佛世尊传诸龙树,祖祖相承,心心相续,以至今日,无有毫差。《楞伽经》曰:

未来世,当有南天竺比丘,厥号龙树,能破有无宗,显我大乘,得欢喜地,往生安养国。

第一祖「龙树菩萨」:出世于佛灭七百年,盛唱大乘。撰《智度》《十住》等论,以劝往生净土。

第二祖「天亲菩萨」:佛灭九百年,诞于北天竺。兄曰无著,弟曰狮子觉。三子出家,同唱大乘。天亲号千部论主,撰《净土论》,以通申三部经。

第三祖「昙鸾大师」:北魏雁门人,神宇高远,机变无方。曾至汾州秦陵,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其他神异极多。永安三年,见菩提留支于洛阳永宁寺,授以净土《观经》,乃焚其所赍仙经,深归念佛。后撰《赞弥陀偈》,以续龙树正轨。制《净土论注》,传天亲精粹。二菩萨之法脉,于是大兴矣。

第四祖「道绰禅师」:并州汾水人,恒居石壁谷玄中寺,此寺是齐时昙鸾大师所建立。师承鸾师净土诸业,讲无量寿将二百遍。着《安乐集》二卷,统谈龙树、天亲。贞观二年,四月八日,师知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山寺。咸见鸾大师在七宝船上,告师曰:「汝净土堂成。但余业未尽耳。」并见化佛住空,天花下散。其他瑞相,不可殚纪。

第五祖「善导大师」:在绰禅师门,盛张净业。称佛则化佛从其口而出,诵经则光明满其室,其所着《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称「五部九卷」,皆是净业龟鉴。《观经疏》「散善义」跋文曰: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诸相。于佛像前结愿已,曰别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不复见。

是即举世所以此疏为「弥陀直说」也。唐高宗尊师之德,谥号「光明大师」。

第六祖日本「源信大师」:和州葛木人,上睿峰事慈惠。天性聪明,通达教观。天禄中,屏居横川,着《往生要集》、《一乘要诀》等,七十余部一百五十卷。曾梦西天马鸣、龙树摩顶赞叹,传教大师合掌告曰:「我山教法,今属汝焉」。宽和二年,寄赠《往生要集》与宋朝周文德,文德赍归,诣天台国清寺。附入既毕,爰缁素随喜,贵贱归依,结缘男女弟子,五百余人。各发虔心,投舍净财,施入于国清寺。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