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列表

谈因缘

文化杂谈“谈因缘”。谈因缘圣开法师▲什么是因缘法?因缘法很普遍,可以说因缘是递满一切处,一切事,一切相,都离不开因缘法。比如说,今天晚上会场的楼上楼下,挤满了来参加学佛讲座的听众,这就是因缘法:因为佛教是拯救人类的宗教,主办单位要圣开来弘法:因为我们社会大众都希望了解佛法:因为圣开身为一个出家人,就有责任到处和我们在家...

谈五阴空与世间灭

文化杂谈“谈五阴空与世间灭”。谈五阴空与世间灭智∵铭1、先谈五阴空所谓“五阴”者,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中的色、受、想、行四阴,完全依“识”而住,也就是说,这四阴由“识”来操纵,若无“识”,则眼见色即无作用。同样地,受、想、行也不能起作用。因为识攀缘于色,生喜、贪、润泽、生长、增广,这就是于色中识住。若识攀缘于受、想、行而...

谈缘起法与修断

文化杂谈“谈缘起法与修断”。谈缘起法与修断智∵铭“缘起法”者,就是十二因缘法,众生之所以有生、老、病、死等纯大苦聚集,都是由这“缘起法”而来。而十二因缘的第一缘,就是“无明”,假若没有这个“无明”,就没有其他的十一缘了,也就是说:众生就没有纯大苦聚集了。所以要修断缘起法,对这“无明”的意义应该了解;由这“无明”而衍生出其他十一...

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

文化杂谈“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智∵铭在佛教史上,有二位国王都谈到布施的功德果报,第一位是印度的波斯匿王;第二位是中国的梁武帝。先来谈谈梁武帝的布施功德观。据“五灯会元”上说“梁普通七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黥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武帝览奏,遣使齐诏迎请。当大通元年丁未岁也,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

谈《六祖坛经》真伪问题

文化杂谈“谈《六祖坛经》真伪问题”。谈《六祖坛经》真伪问题蔡念生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册(原刊《菩提树》17:8,1969.7)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1980年10月初版页253~260------------------------------------------------------------------------------...

谈本有今无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文化杂谈“谈本有今无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谈本有今无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智∵铭在禅修的方法论中,有所谓渐悟与顿悟之说,而“本无今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三者,都属顿悟的方法,在一个已成就般若波罗蜜的禅行者开悟之后,在他的智慧中已无分于本有今无、烦恼菩提、生死涅盘。因为在第一义空中,一无分别。但是要修到这样的境界,非了知如何处理...

谈放下

文化杂谈“谈放下”。谈放下∵吕沛铭一、放下乃除执之法门《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方便品)所称大事,乃世尊引导众生转迷成觉,使身心得解脱。众生之迷惑,乃因执着我而产生。既有我之执持,便有我所之偏见及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于是引起种种分别心,顺我者喜,逆我者恚,继而生贪瞋痴诸毒及种种烦恼...

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

文化杂谈“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智∵铭佛陀有一次为诸比丘说法,教论修习不净观,凡修不净观者,必得大福大利。比丘们遵佛教谕修不净观以后,心生极大的厌离之念,大家觉得此身无一净处,伹却每日与此臭秽之物相俱,深感苦不堪言,为了早日求得与秽身相离,有的人以刀自杀、有的人服毒自杀、有的人以绳索自绞、有的人投岩自杀,有的人请...

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

文化杂谈“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智∵铭现在因时代进步,社会形态蜕变,出家象已不若过去置身深山寺院、兰若,自修道业,大多进入了社会,所以与白衣间的交往较为频繁,关系较为密切,比丘入白衣舍的机会也日见增加。因此产生了比丘与白衣间的一些行为,是否有调合的必要呢?现在,比丘与白衣交往最大的改变,是在礼仪方面,供养方...

谈佛说除苦法与五受阴

文化杂谈“谈佛说除苦法与五受阴”。谈佛说除苦法与五受阴智∵铭佛陀教示佛弟子,认为人生是苦,他将人的生命历程,分成为生、老、病、死的四个阶段,经分析的结果,认为人生这四阶段,无一乐可言,并皆是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亦是苦。因为是苦,所以必须求得一个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发现离苦得乐的方法,其关键在于五阴,因众生欲贪于五阴而成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