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列表

学佛纵议

文化杂谈“学佛纵议”。学佛纵议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悉令众生明了自心,故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因众生无始劫来,被物所缚,常在妄想之中,背道而驰,故贪嗔痴慢随起。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为我安息。如若拂我所贪,夺我所贪,即起嗔怒之心,甚至傲慢贡高,作诸恶业,依业受报,受苦无量。乃至...

谈谈菩提心的几个问题

文化杂谈“谈谈菩提心的几个问题”。作者/张化蒙《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卷三)中“止观依住门”说:“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释尊(即释迦牟尼佛)于菩树下深观缘起而成等正觉,其后四十余年...

听“但愿随着阳光去”的感想

文化杂谈“听“但愿随着阳光去”的感想”。但愿随着阳光去》人生好比草上露,怎能常在草之上?晶亮复莹洁,颗颗能发光!但愿随着阳光去!怎能掉在粪土上?!不怕时间短,最怕一旦脏!宁为伍普聪,不作“孔中玲”!!!∵听“但愿随着阳光去”的感想∵“但愿随着阳光去”这首歌,已翻译为英文。演唱起来,甜美、流畅、庄重,字字句句扣人心弦,令人思绪重重,感慨万千...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文化杂谈“有关业的若干考察”。有关业的若干考察一、序言[181]业karma的概念在佛教之前即已存在于因果业报说中,直至今日也被使用于印度,而且透过佛教流布至东方各地区。此场合的业与轮回转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从通俗缘起说的三世两重因果说来看,此场合的十二缘起由惑、业、苦三部分所组成,此中即有业的存在。在十二支当中,无明、爱、取...

论佛教的认识路线--从认知科学谈起

文化杂谈“论佛教的认识路线--从认知科学谈起”。论佛教的认识路线--从认知科学谈起1.∵认知科学1.1.认识的本质--建构黑箱模型如果把外部环境及其变化称做外部世界,那么可以把人的意识活动称做内部世界。为了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人必须使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相统一,这样就可以把内部世界作为外部世界的一个模型,通过观察内部世界可以预见和把握外部世界...

漫谈忍辱道

文化杂谈“漫谈忍辱道”。漫谈忍辱道《阿含经》说︰“若人有大力,能忍无力者,此乃为第一,于忍中最上。”道霈禅师说︰“退一步自然幽雅,让三分何等清闲,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寒山问拾得说︰“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时怎样?”拾得回答说︰“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等几年看他...

谈苦与空

文化杂谈“谈苦与空”。谈苦与空有些人士批评佛教是消极的,悲观的,其所根据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关于佛教的理论方面,二是关于佛教徒的修行方式与生活方面。先讲关于理论的问题。我也经常听人说︰“你们佛教徒终日不是讲苦,便是说空,令人很不愿意听。”如果讲到病与死,是否不讲不听,等于不会病不会死呢?遇亲友家眷病重或者逝世,难免恍如晴...

二乘人回小向大之考察

文化杂谈“二乘人回小向大之考察”。二乘人回小向大之考察释长慈福严佛学院高级部提要原始佛教时代,圣弟子们修学圣道、证得圣果,向来都为佛陀所称扬赞叹,无学的四果阿罗汉更是佛弟子们修学圣道的终极目标。在《阿含经》中,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弟子们都会记说自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样的描述表示了阿罗汉是已经究竟解脱而达...

谈戒定慧三无漏学与修行

文化杂谈“谈戒定慧三无漏学与修行”。谈戒定慧三无漏学与修行文/中台男众佛学院高级部三年级∵见添法师世尊教导弟子,修行要以持戒为先,《佛遗教经》告诉大众:“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由经典上这句话就能知道持戒是多么重要!《四十二章经》教导大众要断欲去爱,如何断欲去爱?首先要制心,从自己的心念去用功对治,《...

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

文化杂谈“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以经藏偈颂为主修平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国文科讲师王晴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六期(2001.07)提要∵本文重点在于探揭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拟由“汉译偈颂”的形式、内容、文字等特色切入,分析汉译偈颂多面向的文学特色。故在行文的章节安排上,拟先说明汉译偈颂的广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