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丶先明宗趣

佛法无边,约之不外一空一有;讲空有性宗,讲有则相宗也。然性之与相,似分而实合

;如水与波,不一亦不异,故古德曰:性是相家之性,相是性家之相;盖二者宗旨,无非要

令众生了心外法,俾断障破执,证悟二空所顾之圆实具如而已。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未能深辨其理趣,不明心外无法之旨,则非但性家参究

者往往谬执尘影,而入幽门;而相家蛚蛚者,亦惟徒诵名言,虚设五观而已。即末法最方便

之净土念佛法门,亦难克一心不乱也。而相宗开之唯识四分,施设三性二谛,其理最详,请

试略言其要,名曰心要略述。

二丶次解唯识

唯识成名,简了为义。识者了别,能持五法,是识用故。谓心王心所,皆能了别自所缘

故。心王有八,曰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识丶末那识丶阿赖耶识。眼识了别自

相分色,耳识了别自相分声,乃至意识了别自相分法,末那任运了别妄执内自我相,相识任

运了别根身器界及诸种子。而心所有五十一,必与心王相应,故唯识之名,亦摄心所也。而

色声等万法,归之不外境教理行果五法,皆为心数所了别,故曰能持五法。唯者简持,简境

持心所之外,决无实我实法可得故也。

夫大乘具明五位百法,今但名唯识者,以心法有八,即自性唯识;心所有法有五十一,

即相应唯识;色法十一,即唯所变;不相应有二十四,即唯识分位;无为法有六,即唯识实

性;故五位百法,皆不离识也。如是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

,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

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也。

三丶四分旨归

心王心所,若细分别,一一皆具四分。乃约识之义用而分也;曰相分丶见分丶自证分丶

证自证分。而以自证分为用中之体,故又名自体分;第四分能证知彼,故名证自证分。见相

二分,为自体分缘外之用;相指相状,即是所缘;见谓见照,即是能缘。其中第二分唯缘第

一,第三能缘第二第四,第四唯缘第三。此中有所量丶能量丶量果义别,古人喻相分以绢,

喻见分以尺,自证分以智,证自证分以人,可知。以第三第四互缘互证,功能同故,不必更

立第五分也。

夫世尊说法,但言一心。後立四分者,安慧立自证分,难陀立相见二分,陈那立三分,

护法则立四分,加证自证分是也。故释唯识理成,免无穷之过。而四分成心,其体无别,同

一识故;离心别无外境,故曰万法唯识。

或曰:心王有八,心所五十一,而又曰唯识曰一心者何谓也?盖上所言四分,或摄为三

,第四入於第三,而可但言三分;或摄为二,後三俱是能缘,俱摄入於见分,而可但言二分

;或摄为一,以能缘之见分与所缘之相分,本无二体,故可但言一心也。当知八心王五十一

心所,随拈一王一所,皆具四分,而随其所有四分,体皆无别,惟是一心。然则,言一心者

,非即拨无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要别指起信论所谓一真如心以为大总相法门也;如是

知见,庶几可得立四分之旨趣矣。

四丶辨三性三无性

问曰:若唯有识,而无外境,则唯一性,何故经中处处说一切法有三性耶?答曰:应知

三性,亦不离识。

盖三性云者,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是也。色心诸法,皆依众缘而生(

四缘者,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色法依二缘生(二缘者,谓因缘与增上缘)

既依缘生,必依缘灭,如幻假有。此依他起法,百法中前九十四法皆是也(识变无为,亦是

依他)。凡愚无知,於此横执我法,谓心外实有,此即遍计所执也。而圣智了知,缘生无性

,彼等所执我法俱空,此二空所显真如,即圆成实性也。古人喻以蛇丶绳丶麻,可知。故知

三性,不即不离,要皆不离心等(心心所)而有;若就凡夫之迷执观万法,则万法皆遍计执;

若就圣人之圣智观万法,则万法皆依圆一性也。故曰:一依他一切依他,一遍计一切遍计,

一真实一切真也。或曰:若有三性,云何又说三无性耶?答曰:佛说无自性,盖为除凡愚增

益妄执实有我法之过,密意说一切法都无自性,非极了义。所谓遍计所执,如空华等,体性

都无,立相无性;则此无性云者,即空之谓也。若依他起,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立生无性。又真如胜义,非我非法,远离名言,无众相,亦无有真如之名言,胜义之众相可

得,故立胜义无性。则依圆二性体非空无,其无性之言,但是假说,非空之谓也。不然,与

外道顽空何异?且宁契唯识妙理也哉?

五丶二谛料拣

三种自性,遍计体无,固不必论;依圆二性,是一是异?曰非异非不异。何以故?法与

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盖相宗立有四重二谛,曰世俗四重与胜义四重。世俗四重者,一世间世俗,瓶盆等也;

二道理世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也;三证得四重,苦集灭道四谛等也;四曰胜义世俗,二

空真如是也。次胜义四重者,一世间胜义,五蕴等三科也;二道理胜义,苦等四谛也;三证

得胜义,二空真如也;四胜义胜义,一真法界也。古德曰:前三真亦名为俗,乃真家之俗也

;後三俗亦名为真,乃俗家之真也。盖真必依俗而真,俗必依真而俗;是以俗事中定有真理

,真理中定有俗事;二谛相待而有故也。

俗谛者,依他是;真谛者,圆成也。故知依圆二性,非一非异,如水与波;圆成即依他

之性,依他即圆成之相,性相圆融,斯旨明矣。然则证圆实真如者,宁离依他而别有一真如

可证也哉?

六丶兼解净土

古德曰: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後人不达唯识之旨,性相圆融之义,辄舍西方极乐

,别谈唯心净土,舍万德慈尊,别谈自性弥陀。噫!宁心外有法,法外有心也欤?!

(乙卯年仲夏之月)

第48期∵公元1975年11月15日发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