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三.三三四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

【疏翼】

第二依经附理或正引经申其理证十证中,第二异熟心证。亦分为三︰一、引经,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三、总结归本识彰他义不成。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第二、异熟心。

引经等,可知。然此中意,破经部、萨婆多皆得,即「八证」中,身受证故[1]。

【论文】

三‧三三五谓眼等识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如电光等非异熟心,异熟不应断已更续,彼命根等无斯事故。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一破计。于中又二,此,总破也。

【述记‧卷二十一】

下文有四︰一、破计,二、申义,三、明身受,四、立异熟心。初有二︰初、总破,后、别破。

此为二因立二比量,诤异熟体。

六种转识中业所感者,非真异熟心。断已更续故,有时间断故。如彼电光、长养色等[2]。若不别言「业所感」者,有一分相符过,彼善恶心,说非异熟故;若不言「真异熟心」,即违自宗,自说亦是异熟生故。

或总非六识不应是真异熟心,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如电光等;或有间断,断已更续故。此因皆是总非六识,言此诸识中不应说有「真异熟心」,故无相符过。

彼说命根五根等异熟者,必相续无间。一切时是业果故,断已不续,故知六识非「异熟心」,非大乘中许眼根等是真异熟,彼宗说故。

此总非讫。

【论文】

三‧三三六眼等六识,业所感者,犹如声等,非恒续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

【疏翼】

第一破计中,第二别破。

【述记‧卷二十一】

下、别破。

破小乘言︰汝六识中业所感者,非真异熟。非恒相续故。如声、风等。

故知前破但是总破。又彼识中业所感者,是异熟所生,非恒相续故,如自许声等,大乘许是异熟生故。

此中更有「断已更续」因,皆准前作,此中文略。

【疏翼】

以上第三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一破计讫。

【论文】

三‧三三七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二申义。文分为三︰一、身器离心非有,二、破救,三、返诘。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自下第二、申归正义。

定应许有真异熟心一切时续者,酬牵引业,非满业者。

有间断者,是满业故。引果之识,「遍」三界有,六识不遍,无色、无心定等,五识及意无故。「无断」者,言恒故。「变为身器」,以身器恒有,必由心变故。然境不离心故,非身器色法能作有情依。有情是假者,假者依此识而建立故,若无此识,如死尸等,便不可立假者有情。

何须恒时变为身器?

「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可为有情依。此总对诸部。

又无色界,应无有情,以无色故,如前已说故[3]。

【论文】

三‧三三八不相应法,无实体故。

【疏翼】

第二申义中,第二破救。于中有二︰一、再破不相应法,二、自破转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若尔,命根、同分,足为有情依;遍而无断,可为真异熟,何须此识?

以其无故,不可为依。此偏对萨婆多。

【论文】

三‧三三九诸转识等,非恒有故。

【疏翼】

第二破救中,第二再破转识。

【述记‧卷二十一】

亦不可依[4]。非恒有故,应无心位即非有情,无所依故。

此偏对经部[5],或总俱对。

【疏翼】

以上第二申义中,第二破救讫。

【论文】

三‧三四○若无此心,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

【疏翼】

第二申义中,第三返诘。

【述记‧卷二十一】

若无第八,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有情之体,以有心,是;无心,非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二申义讫。

【论文】

三‧三四一又在定中、或不在定,有别思虑、无思虑时,理有众多身受生起。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三明身受。于中有三︰一、明定散中有多受,二、征定等后不应损益,三、多受证恒有心。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第三、明身受。

若在定中,或不在定,若有漏、无漏定,皆此摄尽。

《瑜伽》等[6]文有「如理思」、「不如理思」,彼「或不思惟」、「或复推寻[7]」,即是此中「有别思虑、无别思虑」。谓在定、散,皆有身受、「有别思虑」、「无别思虑」。

「别思虑」者,意识别缘一深妙理,或别事等时。「无思虑」者,或无心时等。在此有别思虑、无别思虑时,理有众多身受生起。在定等中,有身受起,然无五识或别缘等,故在定等中,意身等识不觉,唯第八识领受此境。

此等位中,损益身故,故名「身受」。或从果为名,后时损益身故[8]。

【论文】

三‧三四二此若无者,不应后时,身有怡适,或复劳损。

【疏翼】

第三明身受中,第二征定等后不应损益。

【述记‧卷二十一】

若在定等,无身受者,不应出定等后时身有顺故──怡适;或复违境──劳损。如坐禅师在定之中心别缘故,纵有劳损、怡适,未知;后出定已,方有损、益──或适、或劳。由前定等中,有损、益境,第八识取故,后时得有劳损于身等。举后果位,显因定有。言「身受」者,身所受故,非谓受数[9]。

【论文】

三‧三四三若不恒有真异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疏翼】

第三明身受中,第三多受证恒有心。

【述记‧卷二十一】

若无第八真异熟心,定中领之,彼定出等位中,如何有身受?

【疏翼】

以上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三明身受讫。

【论文】

三‧三四四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如许起彼时,非佛有情故。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四立异熟心。

【述记‧卷二十一】

第四、立异熟量云︰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宗也。非佛有情故;因也。如许起彼时;喻也。

「非佛」者,谓菩萨、二乘,及异生等。此简佛者,佛起善心位,无异熟心故。「起余」者,「余」有二种︰即是共许六识中异熟心余,即善无漏心位等,或是余无心位等。此简起异熟心,更立异熟心,便犯相符,无同喻故[10]。

在彼位中,「必应现起真异熟心」。此下二句是法,前二句[11]是有法。

「非佛有情故」者,不言「非佛」,但言「有情」,有不定过,或违自宗。佛亦示现为有情故,善、无心等时无异熟心故。

「如许起彼时」,如汝自许,或我许汝宗起六识中业所感心,是真异熟,故得为喻。不尔,便有所立不成,不许六识真异熟故[12]。又不举此,即无同喻。若以此宗第八为喻,彼说无故,无俱不成[13]。起六识中异熟心,是「非佛有情」,何故善心起时,无异熟心?亦「非佛有情故」。

【疏翼】

以上第二异熟心证中,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讫。

【论文】

三‧三四五由是,恒有真异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疏翼】

第二异熟心证中,第三总结归本识彰他不成。

【述记‧卷二十一】

由此道理,故名「恒有真异熟心」。

此、总结也。即是解「八证」中,「身受」文也,无此解者,难解彼文[14]。

【疏翼】

以上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二异熟心证讫。

--------------------------------------------------------------------------------

[1]∵「身证」,即八证中之第六。

《瑜伽》卷五十一云︰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无思虑﹝藏文无此句﹞,或随寻伺,或处定心,或不在定,尔时于身诸领受,起非一、众多种种差别,彼应无有;然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2]∵道邑《义蕴》云︰

问︰此长养色,如何断已更续等耶?答︰如天眼等,梵行长养,或得,或失,故有间断;如肥盛等,段食长养,有增有减,断已更续。

[3]∵《枢要》卷中云︰

第二证中「身器离心非有」,即「八证」中,身受及此第二业果证。

[4]∵谓诸转识等亦不可依。

[5]∵灵泰《抄》云︰

为经部有五位无心︰谓无心睡眠、闷绝、无想、灭定、无想异熟,故此偏对经部。若萨婆多,唯有三位无心──谓二无心定及无想异熟。

[6]∵见《瑜伽》卷五十一、《显扬》卷十七、《对法》卷二。

[7]∵《对法》作「推寻﹝藏文作「rjes∵su∵rnam∵par∵rtog∵pa」﹞」,《瑜伽》作

「寻伺」,《显扬》作「思」。

[8]∵灵泰《抄》云︰

其第八识唯领得造疲息等之能造四大,由有四大,方造得疲息等触故。

[9]∵智周《演秘》云︰

劳适等触,是身所受;所受名「受」,非能受受。

[10]∵智周《演秘》云︰

又由不简,余异熟便在宗中,不可取宗而以为喻,故缺喻失。

[11]∵即「非佛起余善心等位」。

[12]∵智周《演秘》云︰

若也不致「许」言尔者,论主喻有自所立过,以自不许六种转识真异熟故。

[13]∵灵泰《抄》云︰

即无第八识体故,其喻上即无能立之因所立之宗,二皆不成,名「俱不成」。

[14]∵谓难解彼经有异熟心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